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行注目礼》:在记忆的河床上行注目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行注目礼》:在记忆的河床上行注目礼

来源:辽宁日报2025-11-17 09:21

  作者:汪 鹏

  近日,魏思孝的新作《叙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家以其冷峻而悲悯的笔触,延续了对乡土中国与小城图景的深度勘探。作为其“乡村叙事谱系”中的重要一环,这部作品既承载了《土广寸木》《王能好》等前作中“为小人物立传”的视角,又通过《事迹》《诗人》《业余》等篇目的结构性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乡土书写的文学边界。

  魏思孝作为新一代乡土文学的代表者,以其冷静而饱含悲悯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属于当代乡村与小城青年的文学世界。结合魏思孝一贯的创作主题如《土广寸木》《王能好》等作品,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精神指向。他的写作是对乡土变迁的忠实记录,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在《土广寸木》中,他采用“文字纪录片”式的白描手法,将北方村庄“辛留村”的日常细节、生老病死、人情往来悉数捕捉,不虚美、不隐恶。这种写法并非为了怀旧或抒情,而是为了“反抗遗忘”,为那些在宏大叙事中缺席的无名者立传,在看似琐碎的个体生命痕迹中,折射出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变迁。

  魏思孝笔下的乡村并非封闭自足的桃花源,而是处于剧烈溢散与重构中的流动空间。“村庄的根脉不再是土地,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村民”,村庄沿着村民“出走的足迹与亲缘谱系向乡镇、城市甚至更遥远的地方蔓延”。这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静态的乡土描写,而成为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动态追踪,具有社会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观察价值。

  作品《行注目礼》蕴含着深刻的时空对话结构。小说通过“过去/现在”的双线叙事,架设起“今日之我”与“过去之我”对话的桥梁。这种结构不仅是技巧上的安排,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体现:记忆不是封存的化石,而是可以被重新理解与诠释的活水。作者在回望中,“不仅是对过往记忆的忠实再现,更是一种经过时间发酵后的重新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代际之间的生命循环成为叙事的重要隐喻。“已逝的父亲”与“新生的女儿”形成了奇妙的生命回响,父亲的离世带来的生命缺憾与女儿的降生赋予的生命圆满,共同构成了叙述者生命中的完整循环,并最终“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梦境在魏思孝笔下也成为沟通生死的诗意空间,如“会飞的小猪”这样的超现实意象,既是对逝去父亲的思念,也暗含着“记忆对逝者的重塑过程”。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主旨:我们如何通过与过去、与逝者的对话,最终完成与自我的和解。

  魏思孝的文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核心是一种笑中含泪的黑色幽默。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略带玩世不恭的语词乍看之下令人忍俊不禁,细读一番却会感受到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然而,魏思孝的幽默并非为了嘲弄。他“揶揄笔下人物们无伤大雅的微妙欲望,却从不加以居高临下的嘲弄或取笑”,在感情上始终与人物“亲密无间”。这种冷峻与热忱的并峙,形成了他独特的叙事伦理——他既是冷静的观察者,也是内在的参与者。他“既不高于也不低于生养自己的村庄,而是站在理解乡村的位置上,怀揣着‘强大的同理心’记录乡村的世情百态”。

  在叙事视角上,魏思孝倾向内在于人物视点的分享式叙述,而非外部的客观描写。正如卢卡契所区分的,描写是旁观,而叙述是参与。在《好汉们》中,魏思孝通过人物回溯性的对谈,生成“一股暗流汹涌的命运感”。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不仅看到人物的行为,更感受到他们的命运起伏与精神脉动。魏思孝的创作对当代乡土文学有着重要的拓展意义。他既继承了鲁迅、沈从文以来的乡土文学传统,又跳出了启蒙或浪漫主义的宏大话语,直面当下乡村的现实,提供了一种贴着地面飞翔的叙事范式,为乡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叙旧》延续了魏思孝“贴地飞行”的创作理念,将视角聚焦于乡村与城镇的普通人。在《事迹》中,作者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笔法,记录了一位乡村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光中的琐碎日常——修补农具、参加红白事、与邻居闲谈。这些看似平庸的“事迹”,实则是个体对抗时间湮没的微弱抗争。魏思孝通过解剖这些日常,揭示了历史洪流中无名者的生存哲学:他们不是史诗的主角,却是历史的基石。

  《土广寸木》的创作理念在《叙旧》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书中《诗人》一章,通过一位乡村教师对诗歌的追求,映射出乡村的文化生态与精神生活。魏思孝以此完成对村庄的“拆解”: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文化身份与精神归属的隐喻。

  《业余》一篇堪称全书主旨的凝练。主人公作为工厂的工人,却在业余时间沉迷根雕艺术,试图以创作抵抗生活的重复与虚无。这一形象与《土广寸木》中的人物形成呼应,但魏思孝赋予了其更积极的行动性:通过创造性劳动,个体得以在现实中重建尊严。这种“业余性”恰恰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业余》中对根雕制作过程的描写,堪称魏思孝“文字纪录片”风格的典范。作者以极简的笔触刻画刀锋与木纹的交互,几乎不带主观评价,却通过动作细节传递出人物内心的执着与孤独。这种白描并非机械记录,而是以物见心、以形写神的文学提炼,在克制中暗涌着抒情性。

  《叙旧》中频繁出现的父子、师徒关系,构成了一种隐性的精神传递。在《事迹》的结尾,老人将一本记录村庄变迁的笔记交给孙辈,嘱托“别忘了这些旧事”。这一场景与《行注目礼》中“过去/现在”的时空对话结构一脉相承,揭示出魏思孝的核心意图:记忆不是怀旧的素材,而是理解当下、构建未来的基石。通过叙旧,个体得以在代际更迭中定位自身,完成从“漂泊者”到“守夜人”的身份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魏思孝作品中由频繁出现的自传性人物“卫华邦”,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叙事视角。通过这一角色,作者不断进行着“痛苦的自我质询”,反思写作行为本身是否在“贩卖”乡邻的“隐私与苦难”。这种自反性使他的写作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而成为一种充满道德自觉的文学实践。从《土广寸木》到《行注目礼》再到《好汉们》,有一条清晰的精神主线贯穿始终——他以“守夜人”的姿态,为被时间洪流冲刷的个体生命作传,在记忆被遗忘之前抵达。他的文字,如同记忆河床上沉淀的“碎金”,在文学的星光照耀下,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光芒。(汪鹏)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奇遇》:奇幻喜剧电影怎么愈发令人陷入尬笑

  • 《刺杀小说家2》:现实缺基底,奇幻难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