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评弹,对话“看不见”的真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用评弹,对话“看不见”的真实

来源:解放日报2025-11-13 11:36

  作者:轩 然

  近年,孙甘露小说《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台剧、影视剧等不同形式,从立体化的视听层面让更多人感知文学的魅力。其中,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的改编可谓别具一格,依托评弹艺术本体,将一部书面文学转化为口头艺术,把一个暗流涌动的时代和一群热血坚韧的人物演绎得绘声绘色。

  《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发生在1932年,共产党上海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的背景下,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故事中大量人物在上海与广州的不同场景中切换,精妙的情报线索共同织就复杂的故事情节。而评弹改编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这个复杂的谍战故事清晰讲述。编剧对情节删繁就简:上集聚焦解密,主角陈千里临危受命,一步步在敌人的诡秘莫测中解密;下集围绕解围,表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正面较量。有了明确的情节主干,评弹以特有的表现手法,对情节展开创作发挥,故事中的复杂性被拆解得清晰而分明。

  评弹表演并非只是对故事的重述,演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情节信息进行补充、扩容或引申。在陈千里与易君年首次相遇时,演员就对两人所处的时空环境、为何要在此时此地见面等相关信息作了补充。两位主角看到对方的神态、两人各自内心的思索等,通过说、唱的方式把细微间的重要信息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说时快人快语、唱时婉转动人的表现手法,是口头艺术对故事的一种精细化加工。从加强观众理解与感知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分层叙述,提炼重点,释放冗余,发挥表演者收放自如的叙事姿态。

  作品中讲述人的角色,同样是对口头艺术精髓的展现。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认为口头艺术的本质是交流。而交流必然存在于主体之间。因此,口头与书面文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观者是否正在现场,说书人与观众是否产生了直接交流。评弹《千里江山图》的舞台,从一开场就没有“第四堵墙”的存在。讲述人作为故事叙述的开启者,既衔接不同章回间的过渡,也是台上与台下的沟通纽带。他帮着观众梳理刚刚经历的桥段,带着噱头安抚惊险桥段给观众带来的紧张情绪。他为观众做必要的解释与引申,把一段遥远的历史场景描画得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边带观众去探寻问题根源,一边以“且听下回分解”卖起关子。讲述人手持《千里江山图》原著小说,与故事中陈千里、叶启年都做了短暂交流,提出身处现代的我们,所意图理解的人物动机与初衷。这一具有全知能力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故事里人物互动的讲述者,让这场口头表演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境。

  通过说、噱、弹、唱、演,作品把书场里惯用的评弹技法融会贯通,又流露出些许不同。书场里一桌二椅中的桌子不见了,桌子上常摆的醒木、折扇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写意舞美、聚光灯,与行动中的戏剧化表演。这种转变,似乎在强调评弹的主场不仅在书场,也可以是戏剧舞台。

  这部作品无疑是评弹探索戏剧化的又一次创新实践。作品中大部分章回都把人物身处的场景置于多个角色的冲突之中。而谍战题材的特性,又把人物内外的不同面暴露。每一位演员在娓娓讲唱的过程中,总是带着矛盾与冲突,夹杂着恐慌与镇定、坚毅与怯懦的两面性,使人物更显立体、更具真实感。

  孙甘露曾透露在写作此书的漫长时光里,受到过许多来自真实历史细节的触动。虽然,真实的历史难以复现,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虚构的想象中去体验那些往事。正如物理生物学界对记忆的解释:当某一神经突触被激活,与此相关的大面积神经网络就像受到召唤,去共同记录下此刻的感知,形成记忆。同样,当一个承载过记忆的神经突触受到刺激,记忆中的全局就会重现。当我们听完评弹《千里江山图》,再走过华懋饭店(和平饭店)、老闸桥、塘桥码头时,更多回忆会翻涌而起……这正符合孙甘露的创作意图,把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留存在后世人的记忆之中。

  评弹《千里江山图》正是以口头艺术的表现方式延续作者意图,为我们建立起一种听觉上的具身感知。真实历史被逐一磨细、重组,在故事的讲述中形成对神经突触的关键激发。边听、边理解、边联想,进而在认知与感受中触动身心。而当我们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个融聚着真实与虚构、当下与历史的剧场空间,我们与他们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代人和他们那代人关于问题的见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来自不同时代的影响,而从两个时代人的处世差异中又可以引出:过去的热血造就了当下的幸福。(轩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