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旁观”作为一种伦理姿态——松太加新片《旁观者》的观看之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旁观”作为一种伦理姿态——松太加新片《旁观者》的观看之道

来源:文汇报2025-11-12 08:36

  作者:张 斌

  松太加的新片《旁观者》看似讲述了一段父子之间十余年间的未解之谜,实则是通过一次“揭秘”开展了关于“观看”的哲学实验——人如何看见他人,又如何在凝视他人时重新看见自己。三重“旁观”结构的交织,使得“旁观”在电影中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伦理姿态,超越了惯常家庭片中的俗套叙事,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观察方式,完成了家庭情感与亲子关系从疏离到和解的内在循环。

  角色旁观:一个家庭的生存方式

  陈坤饰演的陈家辉作为叙事核心,是家庭内部最典型的“旁观者”。故事从他踏上“返家”的旅程开始——在离家十六年后因父亲病危被迫回到故乡。当阔别数年的家辉回到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影片并不急于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热情与寒暄,反而透露出家辉再次处于家庭空间中无所适从的尴尬。松太加塑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一种互为陌生的家人之间小心翼翼的试探。

  家辉回到老家却选择住进小镇上的连锁酒店,酒店房间明亮整洁不带有任何过往记忆的痕迹。作为临时的居住空间,它不仅为家辉提供了物理意义上短暂的休憩地,也在心理层面上成为了家辉拒绝家庭亲密关系的避难所,成为他“初来乍到”适应这座小城的“中间地带”。在此,他不必面对老屋的气味,不必看见尘封的照片,也不必与任何人解释自己的离开。空间在此成为心理的延伸:家辉的冷漠不仅是情感的缺失,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他把“回家”变成一次短暂停留的任务,而非真正回归的行程。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在试图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这种情感的抽离。葬礼筹备期间,家辉常常站在屋外抽烟,烟雾缭绕,甚至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家人围坐讨论仪式,他的视线却游离在窗外。在他整理父亲遗物时被无意中打碎的相框碎片割破手掌,他也只是静静地看着伤口没有任何情绪波动。那一刻,疼痛成为一种被观看的经验,而非被感受的经验,这种超越自我生理感受的疏离与冷静,正是他情感麻木的最好的印证。

  影片中并非只有陈家辉一个“旁观者”。王砚辉饰演的大哥陈家兴看似是家庭秩序的维系者——操办葬礼、安抚亲友、维持体面。然而他维持的“体面”正是一种压抑的防御。编导在那场车内暴雨戏中让他情绪崩塌,他终于喊出那句:“十六年!你知道我怎么过的吗?”——这句愤怒的质问实际上是一种迟来的求救,他的“参与”与弟弟的“逃离”,不过是同一种情感防御的两种表征:一个以行动掩盖空洞,一个以沉默拒绝疼痛。刘敏涛饰演的二姐陈家媛扮演着调和者的角色,她在隐忍与妥协中试图弥合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的裂痕,却同样未能真正触及家庭矛盾的核心。

  旁观,不只是陈家辉的姿态,而是成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旁观者》揭示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困局——家人彼此看着却都无法真正看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设定一个安全的观察距离,以免被卷入他人的情感漩涡。这是影片最冷漠也最诚实的部分:亲情并不天然连结,它需要被重新看见、理解以及抵达。

  导演旁观:一种主动的人文反思

  如果说影片中的角色是文本层面上情感的旁观者,那么松太加作为这个影像世界的创作者,则又以近乎人类学的冷静姿态,观看着这些人的悲欢离合。导演的“旁观”并非没有情感温度的漠然,而是体现出一种克制的温柔——在导演的影像创作理念里,对于角色的理解比对角色的道德审判与评判更重要,于是从导演的视角出发,是带着关怀的旁观。

  松太加在片中采用“留白”与“缺席”的叙事策略,让故事的线索不是被悉数呈现,而是存在着被找寻与拼贴的可能。影片中父亲陈为民贯穿全片却从未真正出现,他的故事是由他人口述拼贴而成:工友谈及他舍身救人的往事,邻居提到他珍藏的奖状,子女则怀疑他在外另有隐情。多重叙述交织成一幅支离破碎的肖像,而关于父亲的秘密与真相在这些碎片中不断被推迟,又不断浮现。导演用彩色与黑白的对比构建了现实与记忆两种时空状态,“父亲”在任意空间中都成为一个空缺的中心——他既在场又缺席,既是记忆的核心又成为误解的来源。观众与角色一样,在不断的拼图中寻找真相。直到最后影片结尾关于金属支架的谜底揭晓——那并非父亲出轨的证据,而是舍身救人后留下的伤痕。尽管深埋多年的误解被解除,但误解与时间所造成的裂缝难以弥合。父亲已经离世,松太加也并未让家辉与父亲完成一次面对面的“握手言和”。他只是通过这种适当的留白让观众意识到理解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往往用偏见取代真相,而又用沉默掩盖理解的失败。

  松太加的镜头语言同样延续了他一贯的极简与静观,营造出一种“冷静的诗意”。他的镜头常常固定在一个角落,不靠近也不阐释。在家庭争吵的场景中,摄影机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静止在空间一隅,让人物在画面中自由移动。镜头的“退后”展现的是导演对人物情感的尊重,他不为观众提供情绪倾向,而是将情绪的体会交还给观众,让观众自己体会情感压抑的重量。尤其是影片中关于葬礼的片段:当屋内哭声四起,镜头缓缓转向窗外的天空,画外音传来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是一颗失控的卫星正坠入大气层。现实的悲剧与宇宙的冷漠在此重叠,个体的痛苦与世界的浩瀚似乎同时“自由落地”。人的情感波动在宇宙的尺度下固然微不可道,但却有一种独特的珍贵。

  可以说,导演的“旁观”中潜藏了一种观看伦理:他拒绝以导演的权威介入人物的命运,而是与他们保持一段理解的距离。那种距离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尊重——尊重角色的命运走向,也尊重观众的感受自由。

  观众旁观:一次被迫的自我审视

  影片的第三重“旁观”发生在银幕之外。当观众凝视银幕中的这个家庭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观看”的陷阱。松太加设计了一个层层镜像的结构:角色观看父亲,导演观看角色,观众观看导演的观看,而每一层旁观又都折射回“自我”的问题。揽镜自照,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在看他人的悲剧,还是在观看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激发这种自反性。故事并非线性展开,而是通过记忆碎片、矛盾叙述、迟来的揭示构建而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最初相信父亲有秘密,继而怀疑叙述者的可靠性,最后意识到误解的荒谬。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自我认知的心灵旅程。我们在家辉的逃避中体会到情感的迟钝,在大哥的克制中看到无声的喧嚣,在二姐的隐忍中看到无法调和的无奈,又在父亲的沉默中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如山峰般的爱。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真相”,而是让我们体验理解的艰难,从而反思自己如何看待家庭、记忆与亲情。

  松太加不断强化这种“被观看”的意识,影片也多次出现角色的观看镜头:陈家辉望向父亲遗像的长时间特写、兄妹互相对视的停顿、镜头对窗外的注目,又或者是对视线的有意识躲避。这些凝视既是角色的观看,也是在透过银幕对于观众的注视。观众在注视他们时也在被他们的目光回望。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位置,影片也借此完成了一种观看的循环——我们不是单纯的观众,而是被叙事的黑洞吸引成为情感参与者。影片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陈家辉收起父亲的遗物,窗外光线微弱,他没有哭泣,也没有和解的言语,只是抬头望了一眼老屋的屋檐。那一瞬间,他的目光不再冷漠疏离,而是变得柔和下来,在无声之间完成了对父亲的和解与承认。而此时镜头缓缓远离,就像一个悄然离场的旁观者。

  故事在沉默中结束,却在观众心中继续延展:当我们走出影院时,是否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长期忽略的亲人?我们是否也习惯了以“旁观”的方式度过亲密关系?这种自我指向的观看体验,使《旁观者》超越了传统家庭片的范畴,成为一次观影者与自我之间的对话——通过他人故事反观自身的心灵拷问。《旁观者》的真正力量,也不仅仅局限于揭示了家庭的秘密,而在于展示了理解与沟通的困难。

  在《旁观者》中,松太加并未将“看”作为叙事的手段,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伦理姿态。影片中的人物、导演、观众都在不断调试自己的观看位置:角色学会直面隐秘的情感创伤,导演以冷静的镜头守住现实的温度,而观众则在一次次自我投射中重新认识到观看的重量。电影以“旁观”为题,却在不断的凝视与被凝视之间,完成了对观看本身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的核心就不再是“家庭如何和解”,而是“家庭中的情感褶皱如何更好地被看见”。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