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守剧种的特色就是最大的保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坚守剧种的特色就是最大的保护

来源:文艺报2025-11-10 10:31

  作者:茹涵

  “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扎根于一方水土。对它的挖掘与传承,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民生活本色与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光靠外界的扶助还不够,我们还得加强研究,帮他们找准剧种自信的根源,找到它独特的艺术密码。”“‘稀有’的另一层含义是‘珍稀’。说得更透彻些,每一个剧种之于中华文明的整体结构,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都具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珍贵属性。”11月5日,在中国剧协举办的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仍沉浸在前一天晚上“古韵稀声——中国剧协稀有剧种保护传承成果展演”带来的艺术回味与由此引发的深层次思考中:什么是稀有剧种?保护稀有剧种更深远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又该采取哪些精准有效的措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一方水土一方戏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戏”。在戏曲的百花园中,除京剧、昆曲等流行较广的剧种外,还有众多分布于各地、深植于一方水土的稀有剧种。这些剧种不仅保留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方言声腔,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审美创造力。稀有剧种的存续,不仅关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更牵系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

  我国对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未间断。20世纪50年代,昆剧《十五贯》成就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为稀有剧种的保护与扶持树立了标杆。1992年,原文化部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全国32个剧团分别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淄博南北两个片区进行了为期14天的演出活动。所谓“天下第一团”指的是某个剧种在全国仅剩一个国办专业演出院团。此后,人们把仅有一个国办剧团的剧种视为应该重点保护的濒危剧种。此次活动为古老剧种有效延缓了失传的步伐,为后续保护奠定了基础。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我国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推动戏曲的保护传承问题再度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众多稀有剧种得以列入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各级政府对属地剧种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投入财力与人力,使此前濒临消亡的部分剧种重获生机。2019年,文旅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将戏曲剧种传承的核心责任明确到代表性传承人身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四级非遗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些稀有剧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困境中新生,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新契机。在此基础上,中国剧协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先后开展了多项调研工作,并于2024年启动了“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成为新时代推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行动的推进背后,是稀有剧种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2015年至2017年,原文化部组织实施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现存的348个剧种中,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有121个,另有106个剧种已无国办团体。此次普查不仅基本摸清了各剧种的生存状况,更客观判定了其发展稳定、一般、困难乃至濒危的不同状态。基于这一调查研判,2021年,文旅部艺术司与财务司联合发布《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明确将“无国办专业剧团,或仅有一个国办专业剧团的传统戏剧剧种”列为濒危剧种,这为戏曲剧种的针对性保护提供了明确依据。

  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活化

  稀有剧种传承着丰富的剧目文本、独特的表演形式与声腔体系,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追求。可以说,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是了解一方水土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许多稀有剧种原有的文化生态正逐渐消退,观众流失、演员断层、剧目失传已成为不少院团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为严峻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剧种声腔根基的各地方言正不断萎缩,许多年轻人已听不懂家乡方言,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和表达。这直接影响了稀有剧种赖以生存的语言基础,也使其在跨地域传播时遭遇重重阻碍。正因如此,对稀有剧种的保护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留存,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与会专家表示,推进古老稀有剧种的系统性保护与有序传承,是一项事关中华文明连续性建设的系统工程。维护剧种的多样性,本质上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文明赓续的必然要求。

  构建良好的戏曲生态,既需要制作精良、阵容强大的大型剧目,也离不开带着泥土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的乡土小戏。与会专家谈到,要有效保护稀有剧种,关键在于从“人”“艺”“戏”三个层面着手。可从传承一段唱腔、一支曲牌起步,逐步推进至恢复一场折子戏、一出完整剧目、培养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常态化演出,夯实传承根基,从而培育起一批真心热爱本剧种的当地观众群体。

  近年来,稀有剧种积极走向大众,主动寻求曝光与传播。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国内首部聚焦稀有剧种的纪录片《天下第一团》,摄制组深入山西、浙江、陕西等地,真实记录了雁北耍孩儿、甬剧、新昌调腔、汉调桄桄等剧种的生存现状。该片直面剧团、剧种与艺人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命题,以剧种之“独”彰显戏曲之“美”,通过记录“天下第一团”的唯一性,凸显其文化价值,助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10月,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集中呈现来自全国的五音戏、眉户、沁源秧歌等30多个稀有剧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中国戏曲文化地理图谱,展现了它们在当代的创造、传承与发展,为促进剧种间深度交流搭建了高端平台。此外,江苏昆山的“百戏盛典”连续三年举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与戏曲音乐创作传习班,为来自全国各院团的青年戏曲人才提供学习与对话的机会,夯实传承梯队。更有一批稀有剧种剧团主动拥抱新媒体,借助抖音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辟“第二舞台”,以记录促传播,实现自我造血,探索出一条主动发声、贴近观众的当代化生存路径。

  回到生态沃土,加强“在地化”保护

  当下,保护稀有剧种首先要认清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珍视其作为文化“活态样本”的独特属性。与会专家认为,对稀有剧种最大的保护,在于千方百计坚守剧种本体与特色。“特色就是稀有剧种的生命线。”参加本次展演的福建三角戏剧团,通过走访当地11位老艺人,组织开展一对一、点对点传授,从念白、唱腔到科介、表演,对青年演员进行系统性纠偏与打磨。为守住最具特色的“土官话”,剧团特意请老艺人逐句录制唱腔与念白,为青年演员提供可反复临摹的范本。拥有600年历史的浙江新昌调腔,则以复排南戏《白兔记》的方式展现其表演特色。这一剧种完整保留了南戏“杂白混唱”“以曲代言”的遗风,以及“不托丝竹、锣鼓帮扶,以板助节、一唱众和”的古老演出形态。通过对古老剧目的系统性梳理与挖掘,有效守护了稀有剧种的本体特色与艺术精华。

  “稀有剧种最大的舞台在当地,最大的活力在民心,最坚实的保障靠政府。”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谈到,稀有剧种必须回归孕育它的乡土与民间,因为只有在那里,它才能深深扎根、汲取能量,最终枝繁叶茂。政府的保护固然重要,但剧种的终极生命力,在于赢得一方百姓的真心喜爱。“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是戏曲百花园中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瑰宝,其从业者则是新时代的‘护宝人’与‘守宝人’,肩负着让这些宝贝拭去尘埃、彰显时代光华的重任。守护、传承并发展好这份古老艺术,使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茹涵)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