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导演如何把握戏曲电影中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导演如何把握戏曲电影中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1-10 09:52

  作者:姬晴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核心,致力于展示戏曲艺术魅力、记录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成就与优秀剧目,同时肩负弘扬民族戏剧传统的使命。在时代发展要求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导演对戏曲演员在镜头前表演的把控,不仅关系到戏曲电影的艺术呈现,更对解决戏曲舞台夸张、程式化表演与镜头适配的核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戏曲电影导演需同时具备电影导演的专业能力与深厚的戏曲知识。在多元化的当代文化背景下,能熟练驾驭戏曲电影创作的导演仍然稀缺,这也凸显了该领域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戏曲艺术遵循“只要合情就是合理”的创作原则,创作者需通过镜头语言将主观真实转化为银幕形象,《生死恨》《游园惊梦》等经典戏曲电影,便是导演与演员共同探索镜头前表演的典型案例。

  戏曲表演作为时空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门类,以分场、虚拟的舞台方法为基础,通过唱、念、做、打构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综合性、虚拟性与程式性。电影诞生于19世纪法国,历经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融合文学、绘画、音乐等多门类艺术,却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自身的创作逻辑;电影镜头具备一定的逼真性、观赏时限性,运动是电影画面最重要的特征,蒙太奇技术通过镜头的逻辑组接再造时空,赋予电影灵活的叙事能力。

  戏曲电影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融合的产物,既需遵循电影的镜头语言、视听逻辑与剪辑规律,又要保留戏曲的程式性与传统韵味。它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表达,兼具记录戏曲舞台艺术与进行再创作的双重功能。当前戏曲电影面临表现形式单一、节奏缓慢、受众群体狭小等问题,其中演员镜头前表演的处理,始终是导演与演员将戏曲剧目搬上银幕时无法回避的核心挑战。

  戏曲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二者的相近性首先体现在对生活的凝练与模仿——戏曲舞台和影视镜头,表演源泉均来自生活,最终呈现的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成果。戏曲从记录简单生活现象,逐步将自然景观、人文故事提炼为艺术作品,如《十五贯》歌颂正义、孙悟空角色的塑造是演员观察猴子习性后艺术化的呈现;影视作品同样追求还原生活逻辑,演员需遵循“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原则,提取生活中典型的人物特点,塑造可信的形象。其次,二者均以演员对角色的情感解读为核心,外部表演是角色的“形”,内心情感是角色的“魂”。演员需清楚“体现”和“体验”的关系,戏曲表演的体验具有一种特殊性,但离不开体验的本质,要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体验中的从生活出发,体验角色内心建立内心视像,演员对于情绪记忆的运用。影视演员同样需深入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兼顾“外在表现”与“内在体验”,塑造有血有肉、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者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时空观对虚实表演的影响,戏曲舞台时空具有超逸性与虚拟性,演员通过几步转身即可完成场景转换,而电影时空更自由;二是节奏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戏曲舞台节奏受情节、唱念做打等因素影响,具有即兴性,电影节奏则依赖剪辑、音乐、叙事,需导演全局把控;三是表现方式对肢体处理的影响,戏曲表演以程式性为核心,演员需从小训练基本功,通过水袖、甩发等身段展现人物特征,影视表演则要求动作具有目的性,需结合剧本情境塑造人物;四是表演关系对视线的影响,戏曲演员需与现场观众即时交流,视线流动不固定,影视演员通过摄影机与观众间接交流,视线需相对聚焦;五是表演的连续性差异,戏曲舞台表演一气呵成,演员情感连贯,影视拍摄因换景、技术调整等因素常中断,演员需通过情绪记忆实现表演的“间离”与“重组”。

  在戏曲电影创作中,导演对演员镜头前表演的把握需从多个关键环节入手。首先,既要尊重戏曲艺术的内在规律,保留程式动作、经典唱腔等精华,又要完成艺术风格定位、剧本改编、节奏把控等任务;帮助演员建立准确的“人物小传”,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协调唱腔与情绪的统一,解决提前录音导致的“对口型”问题;此外,导演还需要在程式化与生活化表演之间寻求平衡,在保留戏曲程式的同时融入真实情感,实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

  其次,导演需把握演员与摄影的关系。演员作为镜头拍摄的核心,需根据摄影机位、画面构图来调整自己的站位与表演幅度,配合不同镜头类型实现最佳表达效果。特写镜头可精准捕捉人物情感的变化;运动镜头如推、拉、摇、移,要求演员掌握镜头的运动轨迹,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成婚时,就需配合镜头调度展现人物的崩溃情绪;长镜头擅长营造独特的意境美,如《对花枪》用23分钟长镜头展现人物情感与身段,演员需与摄影机精准配合,确保调度连贯。

  再者,导演需把握演员与美术设计的关系。要根据戏曲电影的写意或写实风格,平衡实景与虚景的运用。化妆造型需兼顾戏曲特色与电影写实需求,梅兰芳先生曾提出,戏曲电影化妆应采用电影技术,同时保留舞台妆效并优化细节。道具方面,需用真实道具替代舞台虚拟表演,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在镜头前表演的具体指导中,导演需关注景别对唱念做打的影响——远景与全景侧重展现环境与整体动作,如“打”戏常用全景,演员需牢记调度位置,避免出画;中景适用于人物对话与情绪表达,是叙事的核心景别;特写聚焦人物面部表情与局部动作,需演员细腻处理情绪,如《贵妃醉酒》中“闻花、掐花”场景,特写镜头下演员手部动作需更精准,面部表情更克制。同时,需引导演员转变视点思维,摆脱舞台“三面墙”的限制,如《苏武牧羊》中通过替换生活化台词,帮助小演员忽略“亮相”需求,确保视点符合剧情逻辑。

  戏曲电影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舞台作品转化为银幕精品,需要导演融会贯通戏曲与电影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帮助演员实现从舞台到镜头的表演转化。展望未来,戏曲电影创作者应以传承之心持续探索,不断优化导演对演员镜头前表演的把控方法,推动戏曲艺术在银幕上焕发新活力,向更广泛的观众展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时代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姬晴)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