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原创力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原创力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1-07 10:18

  作者:薛迎辉

  当下的文艺创作领域正面临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题材雷同、风格趋近、人物设定相似、表达方式趋同的“同质化”作品充斥着市场。尤其是一些影视剧作品,从剧名到海报再到场景建筑、故事情节,甚至演员,几乎是复制粘贴、同质元素排列组合,缺少新意和辨识度,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消解了文艺作品应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更从根本上削弱了文艺创作的生命力。原创力不足已成为文艺界的共识,成为制约我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但是何为文艺原创力?文艺原创就是全部重新创造、“万丈高楼平地起”么?就是一味追求新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么?我认为不是的。文艺原创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艺原创力是个体经验的独特转化能力。文艺原创力蕴含在个体生命之中。原创力的本质在于创作者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独特能力。没有充沛的生命体验,文艺创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萍。而深入生活,正是充实生命体验的根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家通过审美意识的熔炉,将生活素材锻造为具有普遍共鸣的艺术符号,这种特殊的转化能力既源于天赋直觉,更依托于对后天生命体验的深度咀嚼与重构。柳青在皇甫村生活14年,才有《创业史》中对陕西关中农村的深刻洞察;李白的诗歌汪洋恣肆,但也离不开对人生喜乐的淋漓表达。文艺创作的同质化首先就源于创作者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和视野的狭隘性。许多创作者长期沉浸于特定的题材和风格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创作惯性,要打破这种局限,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区,拓展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才能将个体经验转化为人类共同精神图景,创作出既具独特性又具原创力的精品佳作。

  文艺原创力是艺术语言的外显能力。文艺原创力不仅体现在“表达什么”,更体现在“如何表达”。艺术语言的外显能力是文艺原创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文艺原创力的技术支撑,它要求创作者在题材、形式、媒介、风格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在视觉、听觉或叙事层面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往往源于艺术语言的创新和突破。从古希腊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尼德兰画派,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到印象派、野兽派,再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都曾带来艺术史的深刻变革,影响一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乃至社会风尚。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手段和呈现方式,正在不断拓展着艺术的边界。文艺创作者也要主动学习和善于运用这些新技术、拓展艺术创作新可能。文艺原创与技术运用并不是矛盾的,二者并行不悖,才符合当今时代艺术创作的潮流和趋势。

  文艺原创力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能力。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真正具有原创力的作品,往往能敏锐捕捉时代的精神症候,并以艺术的方式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这种回应不是简单的社会记录,而是对时代深层问题的反思与超越。一部能够获得高收视率、上座率、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的作品,也必然是能反映时代精神、激发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用现代视角重构传统神话,将“叛逆成长”的个体叙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寓言,精准击中了当代青年人渴望突破命运桎梏的精神诉求。《觉醒年代》用青春语态激活历史记忆,《山海情》以脱贫故事彰显奋斗精神,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总能找到时代情绪的艺术出口,在审美创造中完成对现实困境的象征性解决。同时,文艺的原创力还体现在超越时代的预见性,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时代精神的本质,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库布里克在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就探讨了人工智能、人类进化、星际旅行等议题,成为后来科幻美学的奠基之作,充分体现了文艺作品的前瞻性和超越性。

  原创力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文艺工作者应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对社会的洞察中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在艺术语言的创新表达中探索开拓,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为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编辑部)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舞剧创作的时代表达与多元图景

  •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