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 西
强化舞蹈演员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感悟,为舞蹈作品赋予深层内涵,是舞蹈表演专业教师应当重视的课题。笔者从舞蹈演员转型至教学岗位后,将自身的舞台表演经验与艺术素养转化为教学资源,为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探索更贴近实际、更具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与指导,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
舞蹈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或作品呈现时,应从内心情感、动作设计及情感递进三个维度展开,并进行多层次构建。具体而言,内心情感需源自生活真实,只有经历过或者真正感悟过生活,才能让角色塑造栩栩如生。以中国古典舞作品表演为例,演员要着重加强对作品背后文化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动作设计需充分展现艺术内涵;情感递进需层次分明,舞蹈演员需通过角色情感冲突的层层推进,引发观众共鸣。舞蹈表演唯有精准把握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构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让角色充满生命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一批中国古典舞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其中,对于取材于中国古诗词、文物、古代人物、山水意境等的创作,表演者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寓意和价值应当非常清晰。只有这样,才能与作品对话,才能与其背后的文化产生共鸣。就拿经典舞蹈作品《黄河》来说,作品以黄河为载体,通过传统艺术的意象表现手法,唤醒中华民族在黄河滋养下的集体记忆。男子群舞作品《骏马图》以徐悲鸿画作《奔马图》为灵感,采用中国画大写意手法,将骏马形象拟人化、象征化。通过墨色晕染的华服、散开的后摆以及头顶鬃毛发饰,构建出流动的水墨意境。作品通过前半部分的“静态处理”,仿佛画中群马正蓄势待发,配合后面的“迸发处理”,这种动静反差与明暗对比相映衬,虚实相生中尽显精、气、神。演员在表演作品时,若无法与作品所蕴含的意蕴产生共鸣,不能实现与作品在时空维度上的交融,出现不理解甚至概念模糊的状况,那么其表演必然是不成功的。因为这样的表演处于一种“空白”状态,缺乏真实的情感支撑,就如同生活失去了真实感,变得虚幻,也像没有生命力的枯树,毫无生机可言。
此外,《黄河》在动作设计上,以中国古典舞的拧、倾、仰、平圆、立圆、八字圆等典型动势为基础,结合云手、风火轮、大跳、空翻等高难度技术,形成刚柔并济的动作体系。舞蹈演员通过挺身立起、手臂伸展等动作模拟黄河浪花,双人舞则以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象征黄河之水对儿女的养育。这种对集体记忆的诗性转译,深刻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骏马图》利用“两臂弯肘架姿”模拟马首昂扬的形态,配合顿踏腿法塑造刚健体态,再用“圆”与“游”的韵律设计动作。同时,在表达上设计上下耸肩、腰胯闪动、脚踝摆动等“以小见大”的动作,增强舞蹈的颗粒感和象征意义。这种动作的设计,并非单纯地扮演马匹的形态,而是通过动作,配合演员的呼吸,传递对精神的诠释,达到形神兼备的升华。由此可见,舞蹈表演的动作设计具有指向性,并非只要是动作就可以称之为“表演”。演员的一个抬手或者是一个站姿,都应当是有意义的,不然的话,它与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无法达到统一,那就是空洞的表达。这种表达没有灵魂,也没有深度,这样的表演也不会进入到观众的内心。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递进的层次性是作品打动观众的关键。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的三个独舞作品《狂草》《砺》《秋日后》为例,可清晰洞察这一特性。《狂草》依人物心理变化构建结构,展现一代宗师从探寻真理、叛逃现实到接纳自我的历程。服饰道具上,外衫化作绢纸,人物脱下与重新披上外衫的动作,分割三段结构,呈现自我重塑过程,达至“身心互融,内外统一”之境,情感层层递进,是中国精神返璞归真的写照。《砺》在形式探索中暗示人生观叩问,通过舞蹈形式的不断变化,逐步深入对人生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探索中升华。同时,作品借助棍与身体的互动,运用重力、支撑力等多种力,进一步刻画人物生命状态,丰富情感层次。《秋日后》以“秋”为题,开篇舞者因书中掉落的树叶而“惊讶”,开启记忆叙事。由“一叶知秋”之境让孤独情绪油然而生,洞箫声、落叶、独自阅读场景等元素强化了这种孤独情绪。而迎向特定方向的躯体、远视找寻的眼光、摇晃的结束动态,层层传递迷茫、追寻、忧郁等情感,塑造出深秋独特的体感与情感,实现了从浅层情绪到深层情感的递进。由此可见,舞蹈表演中的情感递进既是创作者对生活深刻洞察与情感凝练后的艺术表达,又是舞者对角色情感从浅层理解到深度共情,进而诠释与传递的演绎过程。
中国古典舞表演不仅需要表达内涵,更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这需要通过着力增强舞蹈表演者的文化积淀与生活体悟,深化他们对作品所承载文化的理解力,激发他们与作品文化内涵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为舞蹈注入更为深邃的内涵意蕴与充沛的情感张力。动作设计与情感递进的层次性在舞蹈表演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舞蹈表演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参照。将上述这三点融合到自身的表演训练或者是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不仅对提升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技艺大有裨益,更能有力推动舞蹈表演艺术的创新突破与蓬勃发展,精准契合观众不断攀升的审美需求,为舞蹈表演艺术的繁荣兴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舞蹈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古典舞表演层次构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625052-054>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