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季娜伊达·吉皮乌斯: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辨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辨

来源:中国文艺报2025-11-06 10:10

  作者:杨书睿

  在以诗性风格和悲剧色彩闻名的俄国文学经典之中,季娜伊达·吉皮乌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与之同时代的诗人勃留索夫赞誉她“仿佛是以浓缩的、有力的语言,借助清晰的、敏感的形象,勾画出了一颗现代心灵的全部体验”。她与生俱来的忧郁冷漠、对生命的感性体悟、对最终信仰求索而不得的苦闷,以及裹挟于社会变革之中的激情、战栗和挣扎,都熔铸进其毕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之中。那些满溢着诗人自在的灵魂精神与摇曳的个人情感的诗性文字,同时凝聚着她对瞬间与永恒、死亡与永生的时间与生命辩证关系的深沉思索,最终构成“白银时代”里一道独具一格的文学景观。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辨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肖像(1869—1945)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辨

 《月亮与迷雾》,【俄】吉皮乌斯著,汪剑钊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一

  1869年,吉皮乌斯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的一个德侨贵族家庭。自童年起,她就随父母处于漂泊不定的迁居之中。始终陪伴着她的,只有被她称之为“唯一主要的老师”的文学书籍和写作。1881年,吉皮乌斯的父亲死于结核病。这对年幼的诗人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不久之后,她自己也患上了同样的病症,这令其饱尝死亡的威胁。成年之后,吉皮乌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称自那时起,“就被死亡与爱情烙下了创痕”。这或许正是她在诗歌中反复吟咏人类、爱情与死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吉皮乌斯总是通过描述时间的话语来展现宗教的上层结构,即以宗教观念中“瞬间的此世”和“永恒的彼世”作为诗歌创作的哲学底色,时间就此与生命相连。如《祈祷》中所写:月亮的影子静止不动/银色与黑色的天空/影子有如死亡静止不动/是否还活着,柔顺的心/请赐给我以往的沉默/啊,把我交还给永恒/且让我深深陷入沉默/且让我安息在无限之中。银色的月亮与黑色的天空格格不入。在寒冷、孤独的氛围之中,抒情主人公实际是死亡之后的灵魂,她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发出了自己的祈祷,时间在这里成为烘托氛围的助力。结尾处的“永恒”与开头的“黑夜”相对应,因为黑夜意味着死亡,而死亡意味着彼世。唯其如此,灵魂才能在时间的永恒之中得以安息,这正是笃信宗教的吉皮乌斯所向往的。

  无独有偶,在《暂时》一诗中,吉皮乌斯再次强烈地表达对死亡就是永恒的肯定:我憎恨人世间的“暂时”/一切都有尽头,无论痛苦与欢乐/须知,无论河流如何源远流长/它总会有尽头,流到海洋中汇合/我同时反对大地与苍天/既反对懿行美德,也反对灭绝人性/我只接受你一个,死亡/唯有你身上没有“暂时”只有永恒。

  值得注意的是,吉皮乌斯是渴求灵魂自由的。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虽然渴求上帝救赎带来的永恒,却又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信仰的虔诚之间挣扎。她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精神,但无法融合自己的精神与信仰是她苦闷的根源。主人公的做法在侧面反映出吉皮乌斯的某种困境。在吉皮乌斯身上,信仰是与生命交织的,实现生命的永恒需要忠笃宗教信仰的力量。但她又意识到“绝对宗教精神于我并非全部”,不愿放弃作为独立个体的意志与思考,于是只能选择沉默,尝试在沉默中抵达永恒。

  二

  毫无疑问,吉皮乌斯对时间与生命之关系的思索受到了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但她同时从人的意志等维度进行反诘,从而使诗歌“流动着敏锐、生动和有机的思想脉搏,并与复杂的情绪变化相互交织,探寻着精神的完整,理想的和谐的主题”。

  其一是对永恒价值的重新思考。在《时钟停摆》中,吉皮乌斯一反常态地将生命的不朽称作僵硬的尸体:我们因为短暂、因为轻松而珍藏的一切/突然变得不朽,变得永恒——和奇异/仿佛死者的尸体,逐渐冷却、僵硬/追求却没有意象,结束却没有终点/无形的永恒之秩序与和谐丧失了声音。比起一味追求永恒,此时的诗人表现出反对甚至抵抗的态度。时钟的停摆寓意着生命的终止,在宗教教义里,这是获得永恒的开端。但诗人认为,永恒虽然意味着不朽,但如同尸体般冰冷、僵硬。死亡固然能得到永恒,但这种永恒却是没有感情与温度的,它的价值与意义也就需要被重新估量。

  其二是对瞬间价值的肯定。在《瞬间》一诗中,诗人将时间空间化:透过窗子,高空在闪烁/黄昏的天穹明亮又安谧/寂寞的心儿因为幸福而歌哭/它惬意于天空如此美丽/宁静的夜晚,灯光通明/灯光里释放出我的欢乐/此刻世界上再没有旁人/唯有上帝,天空和我。诗歌中上帝、天空和自我的并列,这正是《瞬间》的哲理底色。抒情主人公认为自我通过感知上帝可以获得永恒。很明显,这是吉皮乌斯在象征主义观念引领下对宗教世界观的重塑。此刻的时间是静止的,是瞬时的。诗人尝试将宗教与人同构,完成个人生命与宗教信仰的和解,进而获取实现永恒的可能。但她忽视了时间的静止是相对于流动而言的,没有流动就没有静止,没有瞬间也就没有永恒。于是,吉皮乌斯进一步指出时间具有瞬间与永恒双重性的特质,并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生命之间的联系。

  时间逝者如斯,但现实的语言却是永恒的。在变与不变之间,吉皮乌斯发现了时间的缝隙。“在那种生存于其间死于其间的瞬间的后面追随着一个瞬间,生存也诞生于这后一个瞬间,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瞬间状态,造成了时间永恒运动的形象”。诗人虽然追求永恒,但也发现了瞬间的重要性——短暂的瞬间与漫长的永恒并非矛盾,只是时间的表现形式,它们在不断地转换、挪移、交错,从而孕育出新的瞬间与永恒。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吉皮乌斯对永恒与瞬间的辩证思考的结果。“人生不满百,譬如朝露晞”,脆弱的生命与转瞬即逝的时间如此相近,但坚韧的生命又能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神学、哲学与诗学的丰沛内蕴。瞬间是个体生命相对于延绵不息的永恒而言的,于是瞬间不因其短暂而噤声,永恒也不因其无穷而不朽。诗人透过这一主题所要传达的,或许正是如何理解生命与时间的相似,即延续的永恒和存在的瞬间并行的生命意义。

  三

  作为一位敏感而富有才思的女性诗人,吉皮乌斯的诗歌还表现出“以鲜明的创作特色和精巧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时代典型的心理综合征——自私的个体之人‘离群索居的诱惑’和个体在寻求信仰的路途上克服这种诱惑的努力”。这种风格无疑受到了她的丈夫、俄国颇负盛名的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影响。

  1888年,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相识。一年后,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尽管他们在文学方面经常发生争论,甚至是争吵,但吉皮乌斯从不否认梅列日科夫斯基对她的影响,甚至承认在“自觉地迎合这种影响”。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多次社会运动和战争,吉皮乌斯夫妇始终相伴在一起,即便是在离开圣彼得堡,流亡法国巴黎期间也不曾分离,一直到1941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去世。在充斥着紧张情绪与两次世界大战酿成的生离死别的氛围中,“爱与死的挣扎、生与死的交织、向死而生的探索”进一步丰满了吉皮乌斯诗歌中幽僻而深邃的精神内质和美学风格。

  在这一背景下,吉皮乌斯诗歌中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辨,实际又体现了她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哲学思考,也就是究竟何为有意义的生命。很明显,这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流行的虚无主义思潮密切相连的。但诗人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执着地肯定与践行自己的主张与意志。

  在《歌》中,天穹之下,夕阳西沉,世界广阔无垠而难以寻找希望的火光。但尽管黑夜漫长,吉皮乌斯却坚信着奇迹的降临:哦,让虚无的东西成为现实/让虚无成为现实:苍白的天穹允诺显露奇迹/允诺显露奇迹。这是作为宗教信徒的诗人对“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彼岸’或‘彼世’的追求”。吉皮乌斯虽然寄希望于形而上的天穹能够允诺显露奇迹,但是她并不否定人在其中的力量,甚至在热烈地呼唤着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在《晚霞》中,这种“人”的力量尤为明显:我看见远方的天际无垠/看见明亮的晚霞/面对我那狂躁不安的心灵/我与它促膝对话/心灵——你须沉默和容忍/霞光黯淡的高空充满/冷漠、寒意和光明/一阵人间未有的清凉飞飘自慢慢消逝的晚霞/无论幸福,无论欢乐——都不需要/只要燃烧,霞光,尽情地燃烧!

  如果说黄昏在吉皮乌斯的诗歌中代表着离群索居的孤寂,那么晚霞则象征着冷漠、寒意和即将到来的光明,能令人冷静。这也是心灵狂躁不安的抒情主人公和晚霞促膝对话的原因。通过与晚霞的对话,她体悟到幸福和欢乐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唯有尽情地燃烧自我,生命才真正有意义。作为一位关心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的诗人,吉皮乌斯从来都不是冷漠旁观的。她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积极投身于人类精神拯救的事业,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他们还共同创办了哲学俱乐部,组织会议,创办杂志,尽管他们不懈追求的最终目标并没有实现,但无限接近的行动过程本身,已经证实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吉皮乌斯提醒我们,生命与时间一样,是永恒与瞬间并存的。永恒与瞬间、死亡与生命的交融并非宗教所独有,通过诗也可以触碰。尽管我们永远无法捕捉瞬间,也永远无法到达永恒,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尽全力去接近和摸索。总体来看,吉皮乌斯的诗歌虽然带有象征主义的光怪陆离与难以琢磨,但其中阐述的对于生命的观察和认知又是冷静而犀利的,是“理性与激情高度统一的结晶”,对于迷惘自身价值何为与失落在存在主义困境中的人们而言,今天读来也仍具有某种普遍性的启迪意义。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 坚守与创新并重,守护中国戏曲的文化DNA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