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1-05 14:53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 周仲谋

  电影《东极岛》试图通过大银幕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展现八十多年前舟山渔民奋勇救助落海英军战俘的英勇义举,弘扬抗战精神,歌颂二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彰显熠熠闪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创作动机和思想主题值得肯定。影片在沉船场景的逼真还原、海上救援场面的刻画,以及水下实拍技术的运用上,均表现出较高的制作水准。然而,这部高成本制作的“大片”,上映后的口碑与票房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影片未能妥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在叙事层面存在明显缺陷。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以历史事件为原型的电影创作,既可采取纪实手法还原事件本身,也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和虚构,通过合理的虚构抵达更高层次的“真实”。由于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珠玉在前,已经对事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录,《东极岛》没有采取纪实方式讲述故事、再现历史,而是以商业类型片的方式进行叙事虚构,将重点放在视觉呈现与戏剧冲突上。

  这一创作方向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历史题材影片的虚构需要把握好度,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让观众在逻辑连贯通畅的叙述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遗憾的是,《东极岛》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未能实现有效平衡。

  一方面,中国渔民海上救援英军战俘这一历史事件,是战争年代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不具备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中国渔民的救人动机来自朴素的善良天性和有难必救的民间传统,由于营救时间紧迫,救援前未必有漫长的争论与犹豫不决。当影片试图将这一平实、感人的历史事件改编为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英雄传奇时,势必面临传奇叙事与历史真实之间不易调和的困境。

  为了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传奇性,影片虚构了多位核心人物。主人公阿赑与阿荡被设定为“海盗后代”,阿花是吴老大从人贩子手里买回的养女,懂英语的陈先生是一位隐匿在岛上的“逃兵”。虽然影片也塑造了岛上原住民吴老大这样的人物形象,但其戏份非常有限。当影片中虚构的“外来者”占据叙事主体时,作为历史事件中参与救援的主体——普通渔民群体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历史上真正的平民英雄被遮蔽了。更遗憾的是,从人物塑造来看,片中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外来者”形象也是不成功的。这些人物的“前史”仅凭独白或对白形式简略交代,语焉不详,性格塑造单薄,缺乏有说服力的细节支撑,流于表面化、符号化,难以建立完整的人物弧光。

  在情节安排上,影片对历史事件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并添加了大量虚构内容,将故事情节复杂化,增强矛盾冲突的激烈性。历史上,渔民自发救人在先,日军上岛搜捕在后。渔民们在得知海上出事后,划着舢板出海,共救回384名跳海逃生的英军战俘。日军为掩盖罪行,上岛搜捕,将战俘们强行带走,其中三名英军战俘被渔民冒险藏匿,并最终获救。影片则为了将海上救援作为高潮戏份,强行调整故事发生顺序,把日军登岛搜捕、威胁岛民提前至渔民开展海上救援之前,将“救”与“不救”的犹豫、迟疑,作为渔民内部分歧冲突的焦点,无形中矮化了渔民的形象,不但没能弘扬平民英雄的善良与担当,甚至还把渔民们塑造成胆小怕事、自私怯懦的“乌合之众”。

  此外,这样的调整,也造成了叙事逻辑的牵强生硬。比如,托马斯·纽曼这一虚构人物落海的情节存在明显漏洞。战俘被关押在船舱内,不可能因鱼雷震动从甲板跌落海中。战俘更不可能从鱼雷击中的船舱破洞落海,因为船舱被击穿后,大量涌入的海水产生巨大的压强,使人难以从破洞逃生。

  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存在缓慢、拖沓、乏力的问题。渔民奋起反抗情节的转折点被一再延宕,情绪积累屡屡被推迟、打断,使观众的情感始终处于压抑状态,难以获得观影快感。片中设计了多场日军实施暴行的场景——边家三口的死、吴老大的死、阿荡的死、陈先生的死……都没有激发人物的反抗意志,最终在阿花的哭诉中,人们突然变得群情激昂,转折显得刻意,不够自然。此外,频繁的闪回、穿插与场景的切换打断了叙事的流畅性,海上场景与岛上情形的交叉剪辑,削弱了沉船、逃生、搏斗的紧张感。这种叙事的“间离效果”,虽然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却使影片叙事缺少酣畅淋漓之感,影响了观众沉浸式的情感投入,难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

  显然,《东极岛》选择虚构叙事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故事的观赏性,但创作者并没有充分借鉴战争题材类型片在叙事方面的成功经验,甚至在关键叙事策略上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影片与观众的期待产生落差。尽管影片在视觉场景上花费了很大功夫,比如按原尺寸打造“里斯本丸”武装运输船、采用IMAX特制摄影机和“超级水棚”拍摄水下戏份等,但叙事方面的缺憾使影片根基不稳,情感渲染和共情效果不如人意,逼真的视觉场景与剧情的融合并不熨帖。缺乏扎实叙事支撑的视觉奇观,终究难以触动人心。

  不可否认,《东极岛》是一部倾注心血的诚意之作,但其艺术虚构未能恰当反映历史真实,甚至在部分情节上背离了基本的现实逻辑,再加上人物性格单一、叙事节奏拖沓、转折生硬等问题,引发争议也在所难免。该片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电影创作仍需回归叙事本身,夯实故事根基,否则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周仲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 坚守与创新并重,守护中国戏曲的文化DNA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