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宏 蒲力铭
在文化自信愈发彰显的当下,找到稀有剧种与当代语境、青年群体对话的有效路径,让独具特色的声腔唱段成为新时尚,本质是对文化传承路径的一次重构。
让稀有剧种成为新时尚,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长效实践。它需要我们守住剧种本色,找准与时代的共鸣点,搭建与青年对话的桥梁,让稀有剧种的独特文化融入生活场景,从地域角落走向全国视野,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稀有剧种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在文化自信愈发彰显的当下,找到稀有剧种与当代语境、青年群体对话的有效路径,让独具特色的声腔唱段成为新时尚,本质是对文化传承路径的一次重构。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等围绕稀有剧种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展开了系列尝试: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及多场聚焦稀有剧种发展的学术研讨会等,让广大观众与专家学者关注到它们的艺术价值与生存发展状况,逐步探索出稀有剧种在当代传播视域下成为新的时代风尚的有效途径与经验。
首先是破“濒危”偏见,重塑稀有剧种的价值认知。
长久以来,“稀有”二字被轻易地与小众、濒危画上等号,“边缘文化”的标签成为它们被广泛认识、深入了解的障碍。要让稀有剧种成为新时尚,首先要打破边缘文化的偏见,将其从需要怜悯的遗珠重塑为值得骄傲的瑰宝。
稀有剧种的价值,恰恰藏在其稀有性之中。它们或承载着数百年的声腔基因,或拥有独步梨园的绝技绝活。过去,这些稀有剧种的艺术价值因传播渠道的局限被遮蔽,如今,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媒体为它们搭建聚光灯,通过挖掘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让观众看到稀有剧种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当观众不再以同情的眼光看待稀有剧种,而是以欣赏的心态感受其韵味时,稀有剧种才有可能真正摆脱濒危的标签与处境,迈出走向新时尚的第一步。
其次是拒“同质”包装,守住稀有剧种的文化根脉。
当下文娱市场中,流量至上的逻辑正悄然侵蚀传统艺术的传承。为了追求“破圈”,不少传统艺术陷入过度改编的误区:给京剧叠加电子乐、给豫剧套上嘻哈节奏、给传统戏剧加上网络热梗,导致不伦不类。这种为时尚而时尚的做法,并未做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转化,反而造成了稀有剧种艺术与文化的割裂。笃定并放大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才是稀有剧种乃至传统艺术吸引时代关注、引领时尚热潮的“压舱石”。
守住本色,首先要尊重剧种的艺术特色。稀有剧种的声腔与表演浸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活的灵魂。比如,甬剧善用宁波滩簧讲述市井故事,同州梆子的“嘶吼感”里藏着老秦腔的刚劲,若用标准化的舞台逻辑去改造它们,只会让剧种失去辨识度。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多家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以折子戏、戏曲小戏、经典选段为主要形式,并通过“一剧一评”环节,针对性提升稀有剧种艺术水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则秉持“回归文化本真·激活非遗生命力”的核心理念精心编排节目,让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得以站上专为他们搭建的盛大舞台。这些活动收获的关注与好评证明,稀有剧种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与多样性上。
守住本色,更要挖掘剧种的文化内涵。稀有剧种扎根一方水土,是生于市井、长于民间的鲜活艺术形态,扎根人民群众、贴近百姓生活,是稀有剧种传承不绝的根本。通过纪录片、专题、专访等方式挖掘稀有剧种丰富而鲜活的文化内涵,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赤忱与坚守,才能引起共鸣,获得广泛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最后是融青年语境,让稀有剧种走进青年生活。
“年轻人不爱看戏曲”是长期困扰传统艺术传承的伪命题。年轻人并非排斥传统,而是排斥刻板式的传播和有距离感的呈现方式。要让稀有剧种成为新时尚,关键在于主动走进青年语境。
对接青年语境,要实现审美体验的当代化转型,用当代审美重构其呈现方式,打破常规舞台,用具有沉浸式与引导式的形式设计让青年深入感受。宁波甬剧近些年在怎样让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课题上作出了积极探索,他们创排了沉浸式甬剧,将《雷雨》等民国背景剧目放在民国古宅里演出,不仅演出效果好、收益高,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此外,还可以改变观看视角,通过拍摄视频、制作短片的方式,让稀有剧种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湖剧与流行音乐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结合的《新朝奉吃菜》以创意的视频剪辑风格与内容在全网获得900万次以上播放量。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用青年能接受的方式,尝试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对接青年语境,要实现传播方式的年轻化。青年在哪里,传播阵地就要扎在哪里;青年喜欢什么,传播形式就要融进去。中央广播电视总与B站联动推出洛天依演唱的稀有剧种推广曲《无双花》单日互动上万次,广大网友纷纷发送弹幕和评论表达对歌曲的喜爱和对稀有剧种的支持;汉调桄桄剧团适应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经典唱段、脸谱变装、幕后花絮等,在网络平台迅速“出圈”,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这种“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参与、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让稀有剧种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也“火”起来。
让稀有剧种成为新时尚,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长效实践。它需要我们守住剧种本色,找准与时代的共鸣点,搭建与青年对话的桥梁,让稀有剧种的独特文化融入生活场景,从地域角落走向全国视野,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李 宏 蒲力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