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旖琨
在国产温情片持续以现实关怀打动观众的时候,《阳光俱乐部》却展示出脱离现实的情感状态,以虚假的情感堆叠消解了对生活真实的感触。
现实关怀电影通常以探究生活本真,挖掘社会痛点为情感剖析点以打动观众,《阳光俱乐部》却打造了一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家庭。吴优虽是一个智力残障人士,但他不需要担心金钱,不像其他残障人士一样有生活困难,还可以快速与喜欢的女生交流。母亲的病极其严重,但影片并没有表现她的病症,完全脱离了真正的患者生活。这些完美的幻境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悬浮的现实,而杂糅了理想与现实的梦境最是痛苦,这使得影片的“现实关怀”沦为空洞的口号。
温情电影的核心魅力就在于从生活的细腻处出发,透过真实的情感流动感染观众。但在《阳光俱乐部》中,影片的煽情镜头总是呈现出高度的模式化,缓慢的长镜头加柔和背景音乐,母亲知道自己真实病情那一刻的缓慢推镜头、浇花时的痛哭和对镜带项链的哭泣完全符合模式化的煽情。影片中有句台词,“如果我提前三个月带她来体检,是不是不是这样的结局”,本该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对话,却只是引出了那段“迷信”公鸡打鸣多活一段时间的解答,强行将情感表达变成衔接故事情节的工具,观众的眼泪再次被硬生生憋回去。这种没有铺垫,强行煽情的情感处理模式,使情感沦为腐烂苹果外面的糖衣,迷惑观众,却食之无味。
作为一部温情影片,《阳光俱乐部》没有对亲情、友情、爱情做探讨。作为一部以残障人士为主角的影片,并未对残障人士的生存空间产生深刻探讨,反而以乌托邦式的影片表达为观众“造梦”,拉出现实,空洞内核中仅有“温情”二字。在特殊残障这一群体议题上,影片通过对吴优这一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天真幸福的形象,却不曾深入特殊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生存压力、精神压力、家庭压力和交友压力,对现实的回避让影片的价值大打折扣。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