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廖正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应用数智技术,从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在精准把握非遗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为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构建数字档案,开辟非遗保护路径
数智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路。应合理利用数智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数字文档形式为非遗的创新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高效完成信息采集。利用微距摄像、3D扫描、多光谱扫描等技术,准确完整记录非遗技艺制作流程、传承人演示、工艺细节等内容,并结合智能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构建内容完善、数据动态更新的非遗数字档案,将分散的非遗转换为可随时调阅的数字资源。
保护非遗数字版权。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非遗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实现从“确权—授权—维权”的闭环管理。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自动完善非遗确权,生成独属的数字化标签,分类设置使用权限。同时,区域链能对非遗数字档案进行加密处理,为资源共享及流通构筑安全防线。
濒危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抢救性修复。以数智技术开展日常监管工作,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检测非遗的保存状况、资源完整度等内容,根据异常状况划分濒危等级,并发出预警信号,指导相关人员适时干预。同时,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模拟非遗风格及特征,为部分非遗的修复及重建工作提供可行性方案。
拓展传播渠道,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数智技术驱动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突破传统时空限制,拓展多元传播渠道。
发挥社交媒体优势。引导并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等在社交媒体上注册账号,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解非遗,助推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政府扶持下创建非遗网站、App、小程序等,通过数字媒介拓宽非遗传播渠道。例如,可组织非遗线上演出、演讲等云端展示活动,吸引更多受众关注非遗。
以跨界联动开辟非遗传播路径。可尝试将非遗与动漫、时尚、玩具等品牌联动,推出非遗主题产品,增强非遗附属产品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文旅产业可结合区域非遗举办主题活动、开设非遗工作坊,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区域非遗的知名度。举办非遗主题的音乐节、体育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将非遗与现代演出相结合,以新颖形式将非遗推向更广阔的平台,增加非遗的曝光度。
构建智能推荐系统。利用数字技术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喜好、观看时长等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用户语义偏好进行分析,进而实现非遗内容的精准推送,进一步扩大传播效能。
多元主体协同,共同参与非遗保护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大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推动非遗的长远发展。
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政府作为非遗传承的主导者,可设立专项资金、出台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为数字化升级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开办非遗专题研讨会、行业论坛、项目合作等,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设立非遗传承基金,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完善数字档案库建设、交互教学模块开发、非遗数字衍生项目开发等。
搭建非遗交互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收集用户的年龄、学历、兴趣、爱好等数据,并根据用户认知水平制定差异化的非遗学习路径;构建智能教育平台,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为用户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用户仅需借助智能设备便可系统学习非遗知识、模拟非遗制作。
培育非遗“薪火传人”。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勇当非遗“薪火传人”,支持其通过数字技能培训,探索非遗创新传承新路径,积极以商业合作、独立创作等形式开发非遗产品,培育消费热点,壮大非遗产业,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文系湖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4年度开放基金项目〈PT052407〉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