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文娟
好戏再登场!“经典传承——福建传统折子戏展演”中,压轴大戏是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传统老戏《陈三五娘》,3组演员同台演出,人物纷繁却严整流畅。

《陈三五娘》剧照 图/黄文娟
梨园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陈三五娘》是梨园戏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它在梨园戏的地位,可比拟昆曲的《牡丹亭》。过去泉州女子追求自己的爱情,陈三五娘就是她们的榜样。
梨园戏有着800多年的历史,《陈三五娘》则至少流传了600多年,有先后6部明清刊本脉络清晰地传递下来。
难能可贵的是,《陈三五娘》至今仍在梨园戏舞台上演,且版本丰富:传统版、传承版、小剧场版、沉浸式演出版,还有与AI相结合的《陈三五娘·平行空间》……除此之外,潮剧、高甲戏、莆仙戏、芗剧(歌仔戏)、木偶戏都有《陈三五娘》的演出,包括川剧、评剧在内的十几个剧种都曾“移植”过它。
回溯新中国成立前夕,古老的梨园戏濒临灭绝。1952年,晋江县(现晋江市)文化馆把散落农村、生计维艰的老艺人们召集起来,组成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即现在梨园团的前身。新加入的成员与老艺人齐心协力,抢救记录几十个传统剧目,用画图例谱的方式记录“十八步科母”等表演科介和音乐曲牌,同时创作推陈出新的剧目,第一个戏便是《陈三五娘》,全面提高其文学性。1954年,《陈三五娘》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会演,大放异彩,梨园戏名声大振,被列入全国优秀剧种之林。
从建团伊始,以林任生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们就以保护剧种血脉为己任,以谦虚且近乎严苛的方式看待梨园戏“戏改”,“量体裁衣”式地进行剧目整理。当时全剧的删减增盈都是在不损害原情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时,尽可能多保留曲子,使表演音乐具有完整性,名曲《因送哥嫂》就这样被原原本本保留下来。因此,“戏改”体现出的优点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优化精当情节,对传统文本重要情节和曲词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从小说文本中增加适当的情节来适应时代需要。
与此同时,新成员们也把老艺人口述记录的22出传统版《陈三五娘》小心翼翼地保留、复排出来,并由老艺人教授给新中国第一批梨园戏训练班的学员们。由蔡尤本等老艺人口述记录下的口述本,据说过去可以连续演出3至7个晚上。传统版《陈三五娘》在当时从未正式演出过,却保存了下来,使其能在几十年后被重新复排出来。
2002年,“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以传统口述本排出了三场十二折《陈三五娘》。从十五六岁学员的“睇灯”“投荔”到骨干演员的“赏花”“绣孤鸾”,再到曾静萍演出的“大闷”一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大闷”一折成为许多年轻戏迷“入坑”梨园戏的发端。
《陈三五娘》以人传戏,既是以演员传戏,也是以人物传戏。每一代优秀演员都从前辈老师、剧种那里得到滋养,又反哺给剧目、人物的诠释,最终凝结成剧种剧目的精华。就如最近,在新一代的“陈三”年轻演员陈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老师、第一代“陈三”蔡娅治的风采和唱法,也可以看到曾静萍精心“捏戏”的痕迹和表演韵味。这大概就是我们戏曲传承的真正含义。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