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雷锋故事的影像书写
——雷锋题材系列微纪录创作述评
作者:易 为
近年来,雷锋题材系列微纪录片《你的样子》《“辽”解雷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纪念雷锋特别篇》在新媒体平台相继播出。该系列视频作品均以微观化、故事化、趣味化的叙事方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温暖真实的雷锋形象,传递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雷锋题材系列微纪录片在央视以及其他主流电视台播出以后,随后登陆央视新闻网、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等众多视频网站,创作团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及时与受众进行互动,在创作中不断提升内容与叙事呈现的亲和力、亲切感,努力与用户达成内容共享,促进雷锋精神在多维互动中传递。
《你的样子》通过15个小故事,以微纪录的形式聚焦雷锋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深入采访雷锋的亲友、工友、战友,以多维视角还原了雷锋从湖南望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模范战士的生命轨迹。影像突破传统英雄人物书写范式,通过“黎明”“远方”“温暖”等15个真实故事,立体展现雷锋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形象特质,讲述了“童年雷锋”“工人雷锋”“战士雷锋”等角色转变。
《“辽”解雷锋》对雷锋生活的点滴片段进行讲述,在叙事上以多元视角展开,在话语表达上,采用了更加贴合年轻受众的话语方式,在传播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式的双向传播。邀请雷锋的战友、同事、领导以及他曾帮助过的群众的后人,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雷锋,这些鲜活的故事,从他人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印证和补充了雷锋的形象,使其更加丰满可信,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成功地将雷锋从一座精神雕像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可学可做的榜样青年。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国产动漫,以一只拟人化兔子和极具吸引力的剧情,常年占据各大动漫榜单前列,在人民日报客户端、B站等10余个平台播出,全网吸粉千万人次。《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纪念雷锋特别篇》延续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兔”)一贯的“萌化”风格,成功地将雷锋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成长背景和内在驱动力的少年,坚持“学本领”,长大建设“种花家”(“中华”的谐音)。
新时代雷锋题材微纪录片在国家政策和媒介融合的双重影响下,在叙事视角、话语表达、传播路径等维度不断推陈出新,塑造出真实性、亲切感和生动性的雷锋形象。
从叙事视角多元角度来看,三部微纪录片均采用了微观化的个体聚焦,微纪录片的影像化叙事离不开微观化的切入视角,因为这类体裁的作品不仅体量微小,其时长也决定了其叙事的片段化,表达方式呈现出叙事切口小、注重细节刻画等特点。雷锋题材系列微纪录片将叙事重点放在对人物个体以及个体间关系的关注上,从微观视角呈现和书写雷锋细微的生活点滴。
《你的样子》在第一集“暗夜”中,片头旁白“这是倒叙的,无剧烈情节”“更是与风花雪月无关的,一个人的故事”。微纪录片中既没有气吞山河的大场面,也没有风云迭起的时代背景,视频中展现的雷锋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同样遭遇着困难与挫折,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第四集“远方”中,雷锋临行前与同在团山湖农场工作的同事们告别,同事在他的日记扉页上写下临别赠言等。微纪录片所呈现的改名、临别赠言、码头送别的生活细节体现出朋友与同事间的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与朋友之间的相处,这与我们当下的远行何尝不是一样。在武昌转车,雷锋趁着时间间隙去武汉看长江大桥,照相留念;在北京中转时,又去了天安门照相。这一路的走走停停的个体化聚焦,犹如我们现在的旅途,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把一个年轻、可爱、真实的雷锋呈现在我们面前。
《“辽”解雷锋》系列微纪录片视角的焦点从“模范事迹”下沉到“生活细节”,这些故事讲述的不是一个天生英雄,而是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岗位上尽责、在生活中温暖别人的普通青年。雷锋日记、生活细节、人物采访、雷锋原声、影视剧作品片段、雷锋班等故事的讲述,将这些看似片面化、细节化的内容在微纪录系列上互为补充呼应,起到聚沙成塔的效应,展现出雷锋的工作生活史,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影响。如“60年雷锋从未离开”一章将雷锋班一代又一代地接力,通过采访践行雷锋精神的片段组合起来,用视觉化的元素叙述了时间历程,隐现雷锋好人好事的呈现,以雷锋班的日常呈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纪念雷锋特别篇》聚焦于他的少年时期,这是一个“英雄的起源故事”,讲述一颗“火种”是如何被点燃的。这个视角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因为“成长”是每个青少年都要经历的过程,将宏大的“雷锋精神”转化为一个少年具体而微的梦想——“参加解放军”。这个梦想朴素、真实,充满了孩童对英雄的崇拜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极易引发情感共鸣。解放军叔叔的嘱托“学本领,建设‘种花家’”,将个人成长(学本领)与国家建设(“种花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雷锋后来的“螺丝钉精神”提供了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动力。“过去”(少年雷锋)和“现在”(新时代的弘扬者)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个叙事闭环。
从语态变革角度来看,让雷锋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实现共情共鸣,与微纪录片采用“‘青年文化、网感、话题性和轻体量’等青春化叙事语态”不无关联。《你的样子》大胆尝试诗歌样式与电影意象镜头,使得内容与场景更加丰富、生动,也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和代入感。微纪录片中易秀珍回忆雷锋“长高了一点,比以前漂亮了一些”,作品以“你还活着,还和22岁时一样的漂亮”作为结尾,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写出雷锋作为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辽”解雷锋》系列微纪录片中,《雷锋:从“不及格”到“优秀”》《推土机手雷锋 小个子却要开大车》语态鲜活,形式多元,从雷锋学习投手榴弹和开推土车这个视角出发,讲述雷锋身高只有1.54米,个子矮小,也就力气小胳膊劲小,别人轻易能取得的成绩,对于雷锋并不容易,他通过自己起早贪黑的练习,取得投弹成绩的优秀。这个角度呈现雷锋也有客观或是先天存在的不足,拉近了雷锋与我们的距离,这与我们当下面对的困难不无共同之处。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纪念雷锋特别篇》将严肃主题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角色设计上,少年雷锋和解放军都采用了Q版动漫形象,大眼睛、圆脸盘,显得可爱、单纯。这种“萌”系画风极大地消解了说教味,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尤其对Z世代观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将国家隐喻为“种花家”,本身就是一种萌化、亲切化的语态变革,将国家描述为一个充满家园温情的集体概念,激发了观众的保护欲和归属感。
从创新传播的角度来看,互动与移动的多屏共振不仅实现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探索出了新媒体时代榜样人物微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以及有效途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的方式突破了原有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获取各种资讯和影片,同时可在具有弹幕功能的网站对作品发表评论,并与其他观众和创作者讨论作品。
《你的样子》微纪录形式的精准适配,每集一个独立故事,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这种“微”形式极其适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传播。观众可以利用通勤、休息等零散时间轻松观看,降低了观看门槛,提高了内容的触达率。同年4月,图书作品《你的样子:讲述雷锋》出版以后,通过进校园、进书店开展过多场分享会,现场引导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纪录片,在视频中可以听到雷锋当年的声音,看到采访现场的真实画面,以丰富直观的视频形式与书本形成互文,与观众形成即时互动。
《“辽”解雷锋》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还配套了线上活动,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B站)话题讨论、线上征文、视频接力、直播连线等。邀请观众分享“我身边的雷锋故事”,引导用户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故事,将纪录片的影响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观看行为转化为参与行为,形成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浪潮,让雷锋精神真正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活起来、传下去。
《那兔》系列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新媒体时代的现象,其传播方式极具现代性。《那兔》诞生并深耕于B站,“雷锋特别篇”在B站首发后,作品又迅速被转发到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多平台矩阵式传播,最大化覆盖不同网络习惯的用户群体。这部作品本质上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但它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形式和网络语态,使得主流价值的传播不再显得突兀,而是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接受度大大提高。
新媒体时代,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现实视角展现雷锋精神的时代风貌,凸显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创作价值。雷锋题材微纪录片注重将历史与情感温度结合在一起还原人物,以新颖的表现形态唤起更多年轻人对雷锋精神的情感共鸣,不仅实现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为新媒体时代榜样人物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易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