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困局与破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困局与破局

来源:文汇报2025-10-29 08:56

  作者:罗 丽

  近年来主题文艺创作展现出突破传统范式的创新力量,舞台呈现出表面繁荣的景象,话剧、戏曲、舞剧等各类作品层出不穷。然而,一窝蜂扎堆的创作现象也愈发凸显:同题材作品大量涌现,情节架构如出一辙;文学改编沦为潮流竞赛,经典IP被反复翻炒;地方院团盲目跟风大制作,剧种特色日渐消磨。这种同质化倾向不仅消解了艺术创作的个性与活力,更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成为制约舞台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关键瓶颈。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探索破局之道,对推动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质化创作的具象表征:千剧一面的舞台生态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在题材选择、艺术表达、创作逻辑等多个维度的具体现象,其表现形态复杂多样,且在不同剧种、地域间呈现出共性特征。

  题材扎堆是同质化最直观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几大领域。

  其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套路化表现。无论革命先辈事迹还是重大历史事件,都极具文艺创作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相关作品在各地舞台频繁亮相时,其中有不少却陷入“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固定叙事模式。笔者注意到,近半数作品以“觉醒”“征程”“破晓”等雷同词汇命名,情节多围绕“遭遇挫折—坚定信念—取得胜利”的套路展开。

  其二,现实题材和英模题材的集中爆发。近年在各地舞台上,以乡村第一书记为主角的话剧、戏曲作品层出不穷。此类作品时有将产业振兴、生态保护等政策术语直接转化为台词,使得剧中人物如同行走的政策手册。这种机械的政策图解导致戏剧冲突消解,观众评价“像在看新闻联播”,使艺术作品沦为政策文件的可视化注解。当创作者将价值观简化为标语口号,作品未塑造出具有生命温度的人物形象,观众在剧场里完成的只是政治课考勤,而非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便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其三,文学改编的盲目跟风。从四大名著到现当代经典,文学IP成为改编热潮的焦点,仅《红楼梦》相关舞台改编作品,近年就有京剧、话剧、赣剧等十余种版本登台。但部分改编止步于情节移植,既未挖掘文本新内涵,也未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导致“看一本原著,知十台戏”的尴尬局面。

  艺术表达的模式化则加剧了审美疲劳。在舞台呈现上,高科技堆砌成为潮流,AI生成的历史场景、全息投影的人物形象被广泛应用,但技术往往取代了艺术本体,某红色舞剧花费数百万元打造的战争特效,最终因与舞蹈叙事脱节被观众诟病为科技秀。在戏曲领域,“为剧种写戏”的意识日渐淡薄,一个剧本被多个剧种随意移植的现象屡见不鲜。北方某地方小戏移植京剧《霸王别姬》,生硬套用程式化动作,丢失了自身辛辣灵动的表演特色,沦为京剧的粗糙复制品。而在叙事方式上,无论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改编剧,都倾向于采用线性叙事的安全牌,缺乏对多视角、碎片化等创新手法的探索,使得不同作品的观演体验高度趋同。

  创作逻辑的功利化则从根源上催生了同质化。许多院团将创作视为奖项博弈,而非艺术追求,形成了评奖标准决定创作方向的异化逻辑。这种逻辑下,院团往往忽视自身实力与地域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剧团硬上投资千万元的革命历史大戏,最终因演员功底不足、舞美简陋草草收场;擅长民间故事演绎的地方剧种强行改编厚重历史题材,导致剧种优势无从发挥。

  同质化困局的深层成因:多重因素的交织博弈

  舞台创作同质化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政策引导偏差、市场逻辑主导、创作生态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当代艺术创作的深层矛盾。

  政策扶持与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偏差是重要诱因。近年来,各级文化艺术基金对主旋律创作、重大题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政策初衷本是引导艺术服务时代,但在执行中却出现了题材优先的倾向。部分地区将扶持所倡导的题材的创作与院团评级、经费拨付直接挂钩,形成写主旋律易立项、改经典易获奖的现实导向。在评奖机制上,传统的“宏大叙事+正面形象”评价标准尚未根本改变,创新探索型作品往往因不符合主流范式被边缘化。这种政策指挥棒效应下,创作者自然倾向于选择安全稳妥的题材与形式,而非冒险创新。院团直言做原创剧目,不如改个经典容易立项,这是无奈的选择。

  市场逻辑对艺术创作的过度侵蚀则加剧了趋同倾向。在文旅融合与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资本对舞台创作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而资本的逐利性天然偏好“可复制的成功”。《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舞剧爆款出现后,投资方纷纷要求创作者复制“国风美学+科技舞美”的公式,导致同类作品扎堆涌现。这种爆款依赖症使得市场陷入“跟风—饱和—审美疲劳”的恶性循环。同时,流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固化了创作惯性,观众的点击数据反馈给创作者,使其更倾向于重复已被验证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式的创作闭环。

  地方文化认同的弱化则导致了特色创作的缺失。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部分院团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盲目追求大制作、高规格,忽视了地域文化与剧种特色的根基价值。粤剧《拾玉镯》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其将“穿针”“喂鸡”等生活化场景与粤剧质朴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度融合。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巴山秀才》等川剧现代戏,始终浸润着醇厚的川味文化底蕴。创作中,他径直从巴蜀大地的人文地理肌理中采撷素材,将四川地域文化、川剧本体艺术与剧本创作深度熔铸,最终在兼具深刻思想意蕴与精妙艺术呈现的作品中,自然流淌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当下许多地方戏创作却刻意规避本土元素,强行追求宏大叙事,这种去地域化、去剧种化的创作,使得作品失去了最鲜活的文化基因,沦为无差别的艺术商品。

  同质化的艺术危害:从特色消解到生态恶化

  舞台创作的同质化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单一化,更是对艺术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其危害既体现在作品本身的价值损耗,也波及院团发展、观众审美与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

  对艺术作品而言,同质化直接消解了其独特性与思想性。本雅明曾指出,机械复制会导致艺术“光晕的消失”,而当下的同质化创作正是一种“算法时代的复制”。当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都用相似的英雄模板,当文学改编都遵循相同的情节逻辑,作品便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符号拼贴式的创作,让艺术沦为表层化的价值传递工具,既无思想深度,也无情感温度,更谈不上艺术创新。

  对院团发展而言,同质化导致地方特色消亡与剧种生存危机的双重困境。地方戏曲院团的核心竞争力本在于剧种特色,如昆曲的婉转缠绵、秦腔的慷慨激昂,但同质化创作让这些特色逐渐消磨。某秦腔剧院为跟风改编名著,弱化了秦腔的“吼唱”特色,加入大量交响伴奏,导致老观众流失,新观众不认可,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更严重的是,盲目跟风大制作往往让院团陷入财务困境:某县级豫剧团举债排演大戏,上演三场后因票房惨淡停演,最终濒临解散。

  对观众群体而言,同质化催生审美疲劳,侵蚀艺术欣赏的热情。当观众在不同剧场看到的总是相似的题材、雷同的表达,自然会对舞台艺术失去期待。这种审美疲劳不仅降低了文化消费质量,更阻碍了艺术美育功能的实现。优秀的舞台作品本应培养观众的审美辨别力,而同质化作品却只能造成审美钝化。长此以往,舞台艺术将失去受众基础,陷入创作萎缩与观众流失的恶性循环。

  对文化传承而言,同质化导致地方文化基因的断裂。戏曲等地方剧种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活载体,其唱腔、表演、剧目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但当下“为剧种写戏”意识的淡薄,使得剧种特色被稀释:地方剧种音乐京昆化、表演话剧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剧种逐渐失去了辨识度。当某一剧种能演绎任何题材,实则意味着它已失去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这种特色消亡不仅是剧种的损失,更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损失,不利于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破解舞台创作同质化困局,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重构“鼓励创新、彰显特色、生态健康”的创作体系。这需要政策引导、院团自觉、人才培养、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当创作者以艺术的真诚自觉为出发点,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赤子之心贴近人民、以创新之心探索艺术,自然能破解同质化的困局。院团摒弃跟风攀比心态,树立量力而行、扬长避短的创作理念,地方戏曲院团强化“为剧种写戏”的意识,在创作中充分融入剧种的唱腔、程式、表演特色,让剧种特色成为作品的核心标识。当红色题材能展现人性叙事,现实题材作品能贴近生活本真,文学改编能挖掘深层内涵,地方戏曲剧种作品能彰显独特魅力,舞台艺术才能真正摆脱千剧一面的尴尬,涌现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作者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