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阿孙
最近,我读到法国宇航员托马·佩斯凯的自传《我的无重力人生》,这位先后两次遨游太空的宇航员,用他真实而精彩的人生故事,让我看到了法国人理性、坚韧而又充满激情的一面。
佩斯凯的人生堪称现代传奇。从乡间少年到航空飞行学院的高才生,再到飞行员,最终,他从八千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宇航员。他的成功之路看似一帆风顺,实则是厚积薄发。
童年时期,父母送给他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模型玩具,这成为他太空梦想的最初启蒙。他饶有兴趣地将模型零件一一组装、上色,这大约就是小佩斯凯最早的太空知识启蒙,也是他儿时抹出的“天边第一道彩虹”。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太空的种子已悄然埋下。更难得的是,佩斯凯的父母十分重视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从睡前故事到经典文学作品,逐步引导他走进知识的海洋。他在书中感慨:“书籍为我提供了远行的机会……可以说,我在真正走出家门之前,就已经走出去了。”
除了阅读,佩斯凯还对地图有着特殊的热爱。“我喜欢看地图……我花了不少时间复制、描摹它们。有些东西已经开始萌芽,我觉得自上而下看事物,真的奇妙极了。”这种从高空俯瞰的视角偏好,似乎预示着他未来从太空俯瞰地球的使命。
佩斯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他的父母坚信拓宽视野的重要性,无论路途多远,都会带他观览各种文艺演出、动植物园。在业余时间,他学习萨克斯管,练习羽毛球、排球、橄榄球,还迷上过柔道和篮球。
这种多元发展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可贵。它培养的不仅是技能,更是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尚未普及,佩斯凯就常在报刊亭翻阅航空杂志,保持着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关注。正是这些看似复杂的兴趣,为他日后遨游太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6年的首次太空任务中,他特意携带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太空阅读,这份文化传承与太空探索的结合,显得格外自然。
“我有,我可以”——这句二三十年前的广告语,也恰是佩斯凯人生信念的写照。他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建立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基础上。在成为法航飞行员后,他特意邀请父母坐进驾驶舱,亲自驾机飞往雅典。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法式浪漫,更彰显了强大的自信。
在宇航员选拔过程中,佩斯凯经历了度日如年的漫长等待。虽然他一度认为“梦想已经破灭”,但仍能坦然面对:“已经全力以赴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和航线等着我去探索!”这种豁达而坚韧的心态,正是他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
另外,《我的无重力人生》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作为工程师和飞行员出身的宇航员,佩斯凯在执行太空科研任务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科普使命。他从空间站拍摄大量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为航天杂志撰写太空日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太空知识。
“摄影不仅是打猎,还有追踪和筹划。”为了拍出理想的作品,他每晚都在舱房花费数小时整理照片,撰写说明文字。他希望通过拍摄自然灾害区域的照片,能更有效地推动救援工作。这些努力引起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关注,称赞他“拍的照片激发了人们的梦想”。
这让人想起欧阳自远院士的话:“把科学讲成故事,科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普工作愈发重要,而佩斯凯的实践正好展示了如何让科学以更亲切的面貌走进公众。
值得一提的还有佩斯凯与妻子安妮的感情。这对从中学时代就相知相恋的伴侣,即使在佩斯凯太空任务期间,仍坚持每晚通过“太空长途”互诉衷肠。这种情感的执着,与他在事业上的坚持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宇航员形象。
真正的探索者,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既要保持对科学的严谨,也要怀揣人文的温情。这或许就是佩斯凯带给读者最珍贵的启示。(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