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奇
在视觉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2025年9月17日一场“蒙上眼睛听音乐”——全黑即兴弦乐音乐会在上海上生新所・海军俱乐部悄然拉开帷幕。这场音乐会重构了人们与艺术、与自我的连接方式,它没有炫目的舞台灯光,没有固定的观众席边界,只有四十位听众戴着眼罩,在黑暗中捕捉弓弦摩擦的细微震颤、乐器走位的空间变化,跟随主持人的语言引导穿梭于“海浪轻拍沙滩”“森林树叶沙沙”的意象之中。这场名为“声音之旅”的实验音乐会,不仅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审美框架,更以“疗愈”为核心,开辟了艺术与心理学跨界融合的新路径,为当代人焦虑的心灵提供了一处静谧的栖息地。
颠覆传统:全黑场域里的审美革命
“声音之旅”从空间、感官、互动三个维度,彻底解构了传统音乐会的演出模式,让音乐会从“艺术展示”转向“生命体验”。
从空间设计上来看,这场音乐会摒弃了舞台与观众席的二元对立格局。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与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置身于环形聆听位的中央,没有电子扩声设备,听众近到能伸手触碰到乐器。小提琴手不断走动着演奏,发音点的远近变化丰富了旋律的听觉层次;大提琴奏出低音,在空旷穹顶下形成自然混响,仿佛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件会呼吸的乐器。这种环形声场消解了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边界,听众不再是艺术的旁观者,而是声场的参与者,听众不经意的呼吸声都被纳入音乐会的整体音响,形成了独特的沉浸共生氛围。
从感官维度来看,“全黑环境”的设置完成了一次必要的减法。现代社会中,视觉始终处于过载状态:手机屏幕、城市霓虹、广告画面都持续消耗着大脑的认知资源,人们习惯了用眼睛而非心灵感知世界。而这场音乐会用眼罩与黑暗切断了视觉干扰,让听觉成为唯一的感知通道。当视网膜不再接收光信号,大脑中处理视觉信息的前额叶皮层压力骤减,内心得到释放,听众开始主动捕捉弦乐的断奏、连音、揉弦等细节,甚至能分辨出弓毛与琴弦摩擦的“吱吱声”。这种听觉的敏锐化不仅让音乐体验更立体,还让听众重新找回了“用心聆听”的能力,找到了感知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演奏层面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小提琴与大提琴通过“即兴互动”传递情绪力量:小提琴的高音明亮细腻,时而轻盈漂泊,时而抗争挣扎;大提琴的低音厚重深沉,时而广阔深邃,时而温柔托举。二者的对话式演奏如同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小提琴演奏者通过揉弦技巧增强音色的张力;当语言引导中说的“大海”从“压抑的广阔”转化为“包容的深邃”时,大提琴从二度不协和音程抽离,通过泛音技巧营造厚重而飘逸的渐弱效果,这种动态的符号转化,紧紧跟随语言意象的转变生成新的意义和情感内涵,使得声音符号变得丰富和立体。听众只需跟随语言引导激活感官记忆,这种“功能性优先”的美学选择,让音乐从殿堂艺术回归生活需求,恰好契合了当代人对安全、宁静、可控的审美渴望。
疗愈内核:从“聆听”到“修复”的心理机制
“声音之旅”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形式的突破,更在于艺术体验与心理疗愈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科学的情绪修复机制。这场音乐会并非简单的音乐欣赏,而是通过“视觉减负——听觉引导——主动联觉”的递进流程,激活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听众戴上眼罩,视网膜无法接收光信号,视觉皮层活动减弱,原本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资源被释放,人们开始关注内在状态:如呼吸的节奏、肌肉的紧张、情绪的波动。这种从外向内的注意力转移,有助于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音乐会设置了五个乐章的场景引导,主持人的语言并非随意的旁白,而是串联起了一套精心设计的联觉激活程序:从“海浪轻拍沙滩”的宁静场景,到“山顶大喊释放”宣泄场景,避开海啸、黑暗森林等危险信号,始终让听众处于情绪安全区。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将抽象的压力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转移注意力,间接中和负面情绪。从生理学角度看,弦乐的物理属性与人体生理节律形成“共振效应”。音乐会全程采用舒缓的旋律,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0-80拍,这与人体静息心率接近,可以引导呼吸与心跳同步放缓,从生理层面缓解紧张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疗愈并非被动接受,而需要听众的主动参与。听众在语言引导下主动构建“私人疗愈场景”,将音乐与个人记忆结合,情绪调节成为内在的修复。让这种个性化联觉的效果持久且深刻。
时代价值:回应“感官焦虑”的艺术实践
“声音之旅”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回应了当下人们的感官异化与情绪危机。在视觉文化主导的今天,人们的感官系统逐渐失衡:视觉被过度开发,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被边缘化;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竞争,让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焦虑、失眠、情绪低落成为普遍问题。
从社会需求来看,这场“声音之旅”为都市人们听觉异化提供了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感官平衡与情绪救赎的路径。现代社会中,工具化的闹钟铃声、噪音,都让人们产生本能的排斥。而这场音乐会让“声音”重新成为“情感载体”,各种声音都被赋予了疗愈的意义。帮助人们与声音和解,与自己和解。
从艺术发展来看,“声音之旅”开辟了“跨界融合”的新方向。它融合了心理学的认知调节、传统美学的意境营造、当代科技的空间设计(如无扩声设备的声场优化),构建起跨学科的美学体系。这种融合打破了艺术与功能、创作者与参与者、单一感官与多感官的边界,为交互音乐、音乐疗愈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若能融入自然声、电子声等更多元的声音元素,或结合VR技术构建更立体的沉浸场域,这种艺术形式的疗愈与审美价值还将进一步拓展。
“声音之旅”不仅是被一场艺术表现震撼的感动,也是被身心共鸣触动的温暖。它的上演,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艺术不只是供人欣赏的作品,更是滋养心灵的养分。在视觉过载的当下,这场全黑即兴弦乐音乐会如同一片“心灵绿洲”,让人们找回聆听的能力,激活感官的记忆,重建情绪的平衡。而聆听音乐的起伏,聆听呼吸的节奏,就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场音乐会证明了:好的艺术,不仅能带来审美的愉悦,更能给予心灵的力量;好的创新,不仅能突破形式的边界,更能回应时代的需求。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