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暗中的“声音之旅”:当声音成为心灵疗愈的新媒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黑暗中的“声音之旅”:当声音成为心灵疗愈的新媒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16 10:43

  作者:刘奇

  在视觉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2025年9月17日一场“蒙上眼睛听音乐”——全黑即兴弦乐音乐会在上海上生新所・海军俱乐部悄然拉开帷幕。这场音乐会重构了人们与艺术、与自我的连接方式,它没有炫目的舞台灯光,没有固定的观众席边界,只有四十位听众戴着眼罩,在黑暗中捕捉弓弦摩擦的细微震颤、乐器走位的空间变化,跟随主持人的语言引导穿梭于“海浪轻拍沙滩”“森林树叶沙沙”的意象之中。这场名为“声音之旅”的实验音乐会,不仅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审美框架,更以“疗愈”为核心,开辟了艺术与心理学跨界融合的新路径,为当代人焦虑的心灵提供了一处静谧的栖息地。

  颠覆传统:全黑场域里的审美革命

  “声音之旅”从空间、感官、互动三个维度,彻底解构了传统音乐会的演出模式,让音乐会从“艺术展示”转向“生命体验”。

  从空间设计上来看,这场音乐会摒弃了舞台与观众席的二元对立格局。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与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置身于环形聆听位的中央,没有电子扩声设备,听众近到能伸手触碰到乐器。小提琴手不断走动着演奏,发音点的远近变化丰富了旋律的听觉层次;大提琴奏出低音,在空旷穹顶下形成自然混响,仿佛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件会呼吸的乐器。这种环形声场消解了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边界,听众不再是艺术的旁观者,而是声场的参与者,听众不经意的呼吸声都被纳入音乐会的整体音响,形成了独特的沉浸共生氛围。

  从感官维度来看,“全黑环境”的设置完成了一次必要的减法。现代社会中,视觉始终处于过载状态:手机屏幕、城市霓虹、广告画面都持续消耗着大脑的认知资源,人们习惯了用眼睛而非心灵感知世界。而这场音乐会用眼罩与黑暗切断了视觉干扰,让听觉成为唯一的感知通道。当视网膜不再接收光信号,大脑中处理视觉信息的前额叶皮层压力骤减,内心得到释放,听众开始主动捕捉弦乐的断奏、连音、揉弦等细节,甚至能分辨出弓毛与琴弦摩擦的“吱吱声”。这种听觉的敏锐化不仅让音乐体验更立体,还让听众重新找回了“用心聆听”的能力,找到了感知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演奏层面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小提琴与大提琴通过“即兴互动”传递情绪力量:小提琴的高音明亮细腻,时而轻盈漂泊,时而抗争挣扎;大提琴的低音厚重深沉,时而广阔深邃,时而温柔托举。二者的对话式演奏如同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小提琴演奏者通过揉弦技巧增强音色的张力;当语言引导中说的“大海”从“压抑的广阔”转化为“包容的深邃”时,大提琴从二度不协和音程抽离,通过泛音技巧营造厚重而飘逸的渐弱效果,这种动态的符号转化,紧紧跟随语言意象的转变生成新的意义和情感内涵,使得声音符号变得丰富和立体。听众只需跟随语言引导激活感官记忆,这种“功能性优先”的美学选择,让音乐从殿堂艺术回归生活需求,恰好契合了当代人对安全、宁静、可控的审美渴望。

  疗愈内核:从“聆听”到“修复”的心理机制

  “声音之旅”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形式的突破,更在于艺术体验与心理疗愈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科学的情绪修复机制。这场音乐会并非简单的音乐欣赏,而是通过“视觉减负——听觉引导——主动联觉”的递进流程,激活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听众戴上眼罩,视网膜无法接收光信号,视觉皮层活动减弱,原本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资源被释放,人们开始关注内在状态:如呼吸的节奏、肌肉的紧张、情绪的波动。这种从外向内的注意力转移,有助于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音乐会设置了五个乐章的场景引导,主持人的语言并非随意的旁白,而是串联起了一套精心设计的联觉激活程序:从“海浪轻拍沙滩”的宁静场景,到“山顶大喊释放”宣泄场景,避开海啸、黑暗森林等危险信号,始终让听众处于情绪安全区。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将抽象的压力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转移注意力,间接中和负面情绪。从生理学角度看,弦乐的物理属性与人体生理节律形成“共振效应”。音乐会全程采用舒缓的旋律,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0-80拍,这与人体静息心率接近,可以引导呼吸与心跳同步放缓,从生理层面缓解紧张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疗愈并非被动接受,而需要听众的主动参与。听众在语言引导下主动构建“私人疗愈场景”,将音乐与个人记忆结合,情绪调节成为内在的修复。让这种个性化联觉的效果持久且深刻。

  时代价值:回应“感官焦虑”的艺术实践

  “声音之旅”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回应了当下人们的感官异化与情绪危机。在视觉文化主导的今天,人们的感官系统逐渐失衡:视觉被过度开发,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被边缘化;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竞争,让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焦虑、失眠、情绪低落成为普遍问题。

  从社会需求来看,这场“声音之旅”为都市人们听觉异化提供了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感官平衡与情绪救赎的路径。现代社会中,工具化的闹钟铃声、噪音,都让人们产生本能的排斥。而这场音乐会让“声音”重新成为“情感载体”,各种声音都被赋予了疗愈的意义。帮助人们与声音和解,与自己和解。

  从艺术发展来看,“声音之旅”开辟了“跨界融合”的新方向。它融合了心理学的认知调节、传统美学的意境营造、当代科技的空间设计(如无扩声设备的声场优化),构建起跨学科的美学体系。这种融合打破了艺术与功能、创作者与参与者、单一感官与多感官的边界,为交互音乐、音乐疗愈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若能融入自然声、电子声等更多元的声音元素,或结合VR技术构建更立体的沉浸场域,这种艺术形式的疗愈与审美价值还将进一步拓展。

  “声音之旅”不仅是被一场艺术表现震撼的感动,也是被身心共鸣触动的温暖。它的上演,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艺术不只是供人欣赏的作品,更是滋养心灵的养分。在视觉过载的当下,这场全黑即兴弦乐音乐会如同一片“心灵绿洲”,让人们找回聆听的能力,激活感官的记忆,重建情绪的平衡。而聆听音乐的起伏,聆听呼吸的节奏,就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场音乐会证明了:好的艺术,不仅能带来审美的愉悦,更能给予心灵的力量;好的创新,不仅能突破形式的边界,更能回应时代的需求。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暗中的“声音之旅”:当声音成为心灵疗愈的新媒介

  • 《民与美》:探寻生活美的真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