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之所以用‘剧种’这个概念作为区分当下戏曲艺术遗产的依据之一,正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文化基因’。”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如是说。2017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348个戏曲剧种和木偶、皮影两类戏剧形态。然而,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戏曲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剧种同质化、泛戏曲化、唱腔歌剧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正在逐渐消解。
王馗认为,每个剧种都应该有独立的个性,维护剧种的基本文化品格和艺术本体,是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文化使命。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如何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守护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已成为戏曲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剧种同质化:传统特色的消解与挑战
在戏曲创作过程中,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正在蔓延:小剧种盲目跟随大剧种,地方大剧种机械地照搬京剧、昆曲的创作模式,而京剧、昆曲自身又在向话剧、影视等艺术靠拢,大量的剧种争相模仿时尚、流行的艺术。这种模仿导致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被逐渐弱化、异变,甚至消解。“这种同质化倾向,必然影响着我们的剧种特色。”王馗指出。
决定戏曲剧种独特性的,往往是音乐、表演、特定剧目乃至审美风格的独特性。王馗对此表示深切担忧:“如果道情戏听不到渔鼓简板的声音,柳琴戏听不到柳叶琴的声音,梆子戏听不到梆子的声音,这种创作就容易偏离了艺术本体。”如今的戏曲舞台上,大乐队配置往往吞没了剧种的音乐个性,演唱技法盲目向流行乐、民族唱法甚至美声靠拢,舞台语言从方言变为普通话,表演艺术趋向话剧化……这一切都在悄然消解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质化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王馗分析指出,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艺术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革新、创造,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力,但也不断地改变了既有的艺术格局,在面对多样化的娱乐审美和艺术路径时,广泛地向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吸收。但是这种借鉴如果失去分寸,就会导致剧种个性的消解,对戏曲多样性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守正创新: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
面对戏曲传承发展的多重挑战,王馗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小剧场戏曲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空间,也为艺术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小剧场的成本相对较低,使得大量年轻创作者可以投入其中,自由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王馗表示,这种形式鼓励创作团队放下艺术包袱,进行自由灵动的创作,但同时必须坚守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
如今,众多戏曲凭借青春化的演绎方式成功破圈,赢得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使得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得以生根发芽、绽放光彩。王馗认为,戏曲的传承不仅包括了师徒的代际传承,还包括观众的代际拓展。他以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广东粤剧院在舞台和戏曲电影推动的《白蛇传·情》为例,阐述了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重要性。王馗认可《新龙门客栈》等作品的创新尝试,也肯定了这些作品借助特定的剧场空间和市场化运作,成功吸引了不同领域的年轻受众关注戏曲艺术。“今天,在剧场中,我们能够目睹众多年轻人的身影,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们,他们正积极传承着完整的剧目。这些年轻人不仅热情观演,更主动投身于表演学习之中。这种从单纯的观众到积极参与的角色转变,无疑为戏曲的传承注入了蓬勃的力量。”王馗指出。
对于戏曲创作中运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手段,王馗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指出,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同时伴随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历史——从广场式的戏场到三面观的舞台,再到现代的镜框式舞台,技术始终在参与着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革新。“舞台艺术一直是随着物质、科技同步发展的。如今的舞台艺术在表演精进之上,也存在着物质空间的拓展,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新技术不能干扰、破坏、损害艺术本体的表达。”王馗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越剧《西厢记》中转台的成功运用为例,说明恰当的技术手段能够增强而不是削弱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跨剧种学习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王馗认为,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戏曲艺术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吸收其他剧种经验、优化自身戏曲生态的过程中,坚持“在共享基础上凸显个性”的原则。每个剧种的独特性都源于其特定文化空间的滋养,既要传承传统的力量,也要拥抱时代发展的动力。通过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形式并融入自身艺术体系,戏曲方可实现创造性转化。
王馗以《烂柯山》在不同剧种中的改编为例,说明了同一个故事如何通过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展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魅力。川剧《马前泼水》和晋剧《烂柯山下》虽然基于同一故事文本,却因剧种特色的不同、演员行当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风格。这种基于剧种本体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丰富了戏曲的题材与表现形式,更通过剧种本身的艺术特点、剧团的艺术定位、艺术家特色等条件,激活了剧种的内生创造力,为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提供了可行路径。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代际延续与创造性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王馗强调戏曲艺术传承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成才率较低,需要特殊的培育机制。演员通常从十多岁开始专业训练,需要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精心打磨,到了艺术成熟期才可能真正领悟艺术精髓,进入舞台创作相对自由的境界。“一个剧种的青年人才队伍,是决定这个剧种能不能长效发展的根本因素。”近年来,文旅部、中国剧协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中青年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等,积极扶持、推进青年戏曲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淡出舞台,各大剧种纷纷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演员。这种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是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良好征兆。王馗强调,青年演员不仅要传承前辈的经典作品,更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艺术传承链条,避免出现“老戏老演,新戏难传”的断层现象。
戏曲的传承,核心在于守护每种声腔、程式与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基因”。面对同质化挑战,唯有坚持本体、鼓励创新、培育新人,方能使古老剧种焕发时代生机。当青年一代愿学愿演、新作接连涌现,戏曲便不再是凝固的遗产,而成为活着的声音,在每一次锣鼓响起时,完成与这个时代的重新对话。(光明网记者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