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14 13:28

  作者:孔德淇

  《731》的片头在黑暗中缓缓亮起,哈尔滨平房区那茫茫雪地、悬挂“给水防疫”幌子的阴森建筑、被铁丝网分割的“实验体”编号等画面逐一呈现,每一帧都如同生锈却依旧锋利的刀,径直刺入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将人们拉回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31》海报

  影片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残酷得令人窒息,却又真实得不容回避。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室外,中国同胞被强行扒光衣物绑在冰冷的柱子上,日军研究员戴着洁白的手套,面无表情地记录所谓的“冻伤临界点”;鼠疫杆菌被无情注射进活人的血管,镜头清晰地展现出皮肤从红肿、溃烂到坏死的全过程;更令人发指的是,孕妇被强行剖腹,只为满足日军观察病菌对胎儿影响的冷血实验。这些场景并非艺术加工,而是创作团队从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文献典籍、731罪证陈列馆的珍贵档案中,一页页“扒”出来的历史真相。为确保每一个细节有坚实的史料支撑,剧本历经17次修改润稿,大到实验器械的型号规格,小到日军军官的军衔标识,均与历史照片进行逐一比对,力求精准还原历史原貌。

  多让一个人知道731的罪行,就是给受害者多一份告慰。影片中诸多细节,都在以克制却有力的方式传递着这份告慰。被关押的杜存山在绝境中偷偷饲养一只黑鼠,用每天仅有的面包屑喂养它,并利用老鼠向对面牢房的小女孩传递“活下去”的纸条。在充斥着死亡气息的牢笼里,这只小小的老鼠成了唯一的“信使”。这个残酷却充满诗意的情节,比任何煽情的台词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让绝望的牢笼中透出人性的微光。怀有身孕的医生林素贤,虽身陷绝境、自身安危难保,仍始终未忘医者仁心。她偷偷藏起从日军废弃医疗箱里找到的纱布与药水,趁看守不注意时,为受伤的同胞处理溃烂的伤口;面对因恐惧和绝望而放弃求生的难友,她强忍腹中阵痛,轻声讲述家乡的稻田与春天的桃花,用细碎的人间烟火气唤醒他们对生的渴望。遗憾的是,从叙事完整性来看,影片对部分配角的刻画稍显单薄,比如与林素贤并肩互助的其他医护人员,仅通过零散镜头展现其遭遇,未能深入挖掘他们的抗争细节与内心世界,使得这部分人物的情感张力未能完全释放,导致抗争群像的感染力被削弱。

  导演在影片中巧妙植入的符号化意象,深化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日军每天给“实验体”发放苹果和鸡蛋,表面宣称为“保证营养”,实则是让“实验材料”保持“新鲜”。影片中,受害者被剥夺姓名,只剩下冰冷的编号,则是对人性尊严更残忍的践踏。杜存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反复念叨着自己的名字,不仅是对被践踏尊严的最后捍卫,更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

  一位00后观众在观影后感叹:“以前在课本上看到‘731’,只觉得是一段冰冷的文字,如今看完电影才真正明白,那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人间地狱。”这番话恰恰印证了《731》的独特历史教育价值:电影打破了历史与当代观众之间的隔阂,让年轻一代得以跨越时空,真切触摸到那段沉重的历史,实现了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然而,影片在历史背景的铺陈上存在明显不足,对于不熟悉731部队发展脉络的观众而言,部分情节中日军实验的逻辑链条与部队内部的层级关系呈现模糊不清,影响了叙事的完整性。

  《731》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今年夏天,《南京照相馆》引发广泛关注,其近30亿的票房成绩证明,观众并非不喜欢历史题材作品,而是厌倦了套路化、程式化的“主旋律”叙事。《731》首映日票房即破3亿,本质上源于其没有将“铭记历史”当作空洞的口号,而是用最直白、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核心认知,即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警示。

  《731》让我们看见,曾经有一群人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为了守住做人的尊严,为了守护民族的希望,拼尽最后一口气。而今天的我们,要做的便是铭记和平的珍贵,正如片中那些在绝境中守护尊严的身影所昭示的: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未来的光明。

  (作者系青年作家)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