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寻乐成歌 音画共在
——评音乐综艺节目《听,谁在唱歌》
作者:王雪松
提起音乐类综艺,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音乐品牌,其显现的高超的音乐对决景象和精彩的演唱技艺至今让人难忘。而近日热播的由东方卫视出品的音乐综艺节目《听,谁在唱歌》让人耳目一新,在创制架构和审美理念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在当下网络时代的综艺“森林”中能够突出重围,其必然具备着独特的流量密码。
《听,谁在唱歌》打破了以往音乐综艺规则性、竞技性、预制性等行业惯性,以即兴、自然、共创为特征,摒弃了以往音乐竞技的角逐画面,转向了自然、唯美、舒适的音乐镜像,以“音乐纪实”的制作构思开创了音乐综艺的新风向。
倾听自然,寻乐成歌
《吕氏春秋》曾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时期乐官伶伦也曾在山野之间用万物丈量音律,找寻音乐灵感。可见,音乐本源于自然。节目组将艺人于适、胡海泉、莫西子诗等组成“寻乐团”,以“寻乐”作为标识,深入自然倾听万物,意在探寻音乐本源。艺人们置身于质朴纯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中,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串联成音乐叙事语言,寻乐作歌,成为了该档节目的最大亮点。他们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交织互动,与真实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碰撞,为音乐创作找寻源头活水。
如在节目的首站——四川凉山,用彝族风情作为节目的主视听。艺人们着彝族服饰与彝族群众共歌共舞,沉浸在彝乡烟火之中。他们在“寻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火把节的真挚、斗牛场的激烈、彝族集市的繁华,为歌曲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花儿大会之中艺人们与彝族群众的互动:在一场以母爱为话题的故事诉说后,彝族小伙与彝族女孩即兴演唱起了《妈妈的歌谣》,莫西子诗随即用吉他伴奏,彝族大叔恰如其分地用口哨模仿鸟鸣、海泉拍鼓伴奏,在场群众随着音乐律动,画面其乐融融,淳朴自然。节目中展现的歌曲不仅包括艺人们即兴创编的现代风歌曲,也包括对经典热歌入乡随俗的改编。经典歌曲《那些花儿》在本期节目中不仅融入了彝族传统歌舞“朵洛荷”元素,还将莫西子诗创作的歌曲《不要怕》融入其中,使得歌曲充满了独特的异域风情。旋律在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穿行,赋予了经典老歌新的生命。在离别之际,于适与众人即兴创作的歌曲《何时再相逢》悠然响起,歌词写道:“篝火闪烁是否照亮你我的脸,我一直压抑着,不道出难舍的离别……”歌曲以故事起意,在现代乐感之中道出了艺人们与彝族乡邻的真挚情感。
创作展现,音画共在
节目的又一亮点则是将歌曲的创作情景以人物体验的故事形式穿插在节目之中,同时又尤为注重“寻乐”过程“音画美”的呈现,在音乐叙事的同时以唯美的画面展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间烟火,将观众的视听体验拉满。
如第三期和第四期,艺人们踏上内蒙古大草原,广袤辽阔的景象迎面而来,一顶顶洁白的蒙古包、一匹匹骏马、一行行大雁映入眼帘,骑手们拉弓射箭,摔跤畅饮,展现了浓厚的蒙古族风情。画面用远景、中景、近景等多种镜头语言呈现,加之蒙太奇的剪辑、暖色调的配比以及同期声的运用,将寻乐途中的种种趣事、见闻和奇遇真切地展现,同时配以优美的乐曲将音画之美展露无遗。
此外,节目尤为注重歌曲创作情景的展现,可以说镜头中所有的叙事铺陈全部围绕“创作”这一核心环节,以因果达成的叙事闭环形成节目整体的目的架构。于适在马背上的狂野奔腾,成为了他即兴创作《我想飞》的直接动因。蒙古包中他对新歌《飞鸟之歌》的娓娓道来,展现了他对草原的深刻理解,话语之间镜头反复穿插进众人的合乐演练之中,最终为这首歌的成型做了铺垫。又如第四期,众人踏上内蒙古满洲里,一曲经典歌曲《喀秋莎》多次出现,在观光的火车上、在辽阔的草原上,熟悉的歌声在唯美的夏季草原中飘荡,这也为《喀秋莎》“在地化”的改编奠定了基础。
《听,谁在唱歌》可谓音乐综艺中的清流,抹去了以往音乐综艺竞技的棱角,也改变了“舞台+观众”的程式化设计。以真实、自然的全新音画审美呈现荧屏,为大众带去了一缕清新和慰藉,这或许是社会快餐化审美的反弹,又或许是大众对审美真实的迫切需要,但无论如何,音乐综艺的新风向已经显现。然而,这种“采风+创作”的场景叙事模式,虽然能够成为大众新的审美期待,但如何在创作纪实中更好地展现作品的“记忆性标识(记忆点)”,以及如何持续保持音画镜像的审美延续(新鲜感),或许是今后此类音乐综艺需要着重思考的方向。
(作者系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