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洪 浩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同恒星般闪耀,又如同一团迷雾般引人争议,他就是孔子。两千多年来,关于孔子的讨论从未停止,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们都在试图理解他、阐释他,甚至改造他;当下也是如此。作家张炜的《为孔子一辩》,不是简单地重复对孔子的溢美之词,而是力图穿透历史的烟尘与后人的层层误读,寻找那个真实、活泼的“正儒”形象。
“圣人何须辩”?作家在书的开篇便回应了这个问题。孔子正因为被后世推至极致的地位,才引发了同样极致的争议。两种力量的对冲,使得孔子的形象变得复杂而难以辨认。张炜认为,历代读者和统治者基于各自的目的对《论语》等有限的原始文献进行阐释,使得孔子的思想被不断地传播、变化,形成了一个并非孔子本人的“新孔子”。在现代社会,孔子更容易被贴上保守的标签,遭到忽视甚至不屑。张炜的“一辩”,正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中,试图剥开“伪儒”的伪装,探寻“正儒”的真身。
书中最具核心意义的部分,便是“正儒”与“伪儒”的区分。作家认为,“正儒”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其核心在于一个“仁”字,而“仁者爱人”是这个核心最重要的阐释。这种“爱人”是具体的,包含了对人的爱惜、怜悯、同情,以及对个体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然而,“伪儒”之核却是“治人”,即对人的统治和辖制,是服务于封建王权的“御民之术”。张炜尖锐地指出,历史上的封建王权表面宣称“爱人”,实则与“爱人”的核心完全背离。历代大儒对孔子思想的阐释,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常因时代的局限与自身的顾忌,有意无意地放大了有利于统治者的一面,助长了“伪儒”的形成。这种“伪儒”与“冷血主义”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最令人窒息、阻碍文明进步的部分。书中所进行的正伪之辨,不仅是对孔子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对于国人思想内核的揭示。
张炜没有将孔子思想简单地理想化。他认为,孔子思想中固然蕴含着“民贵”“民本”的进步理念,但并非止于“民本”,在其之上还有超越性的“天”或“天道”。“天道”是对万事万物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和原理,具有信仰的意义。将“民贵”“民本”视为最终和最高理想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走向民粹主义。儒学以“天道”为目标,以“爱人”为路径,以“民贵”“民本”为施政中的体现,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与此同时,作家也坦陈了孔子作为常人的局限性,比如他急于求仕、希望通过入世快速实现理想的心态,以及对大众可能存在的某些疑虑。这些并非要否定孔子,而是要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张炜此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接受约定俗成的孔子形象,而要回到原典,进行独立思考和辨析。他区分“正儒”与“伪儒”,实质上是在叩问: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是怎样的儒学?在追逐物质与功利的当下,张炜对孔子思想中“爱人”与“天道”的强调,不啻为一种对超越性价值的呼唤。他笔下那个有着“羞涩和温柔”气质,热爱音乐和诗歌、渴望宽松舒畅生活的孔子,更是对被僵化理解的孔子形象的有力解构。这不仅是为孔子辩护,更是为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能够与现代精神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辩护。张炜在历史河流中试图打捞的,不仅仅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思想家,更是能够烛照当下精神困境的光芒。这本书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承继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精神遗产,并在复杂现实中寻觅并守护那个不曾被驯服的“正儒”真身。
《为孔子一辩》是张炜以独特的文学笔触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对孔子及儒学进行的一次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重塑;它是充满情感与力量的文化随笔,属于宽泛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张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孔子的视角,也为我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历史与当下现实有所关怀的人们阅读,去感受历史烟尘中那个不朽的灵魂微弱而坚韧的回响。
(作者为作家,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