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秋晚会是懂如何拿捏文化DNA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中秋晚会是懂如何拿捏文化DNA的

来源:扬子晚报2025-10-07 09:30

  山水秋晚写团圆

  每一首歌的舞美都好看,带观众沉浸式听歌;看谢娜一本正经地主持,“浪姐”侯佩岑、王珞丹等纷纷亮相……当2025年央视秋晚的月光漫过德阳玄珠湖的水面,三星堆青铜纹样在全息投影中与AI机器人对话,周深的中俄双语歌声承载着抗战胜利80周年的记忆穿越时空,这场以 “月从蜀道升,人向镜中圆”为主题的晚会,延续央视中秋晚会35载的仪式感。从1991年颐和园的初啼,到如今多台晚会竞放的生态,中秋晚会早已超越综艺表演的范畴,在坚守与革新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秋晚会的生命力,始终扎根于“团圆”这一贯穿千年的情感内核。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团圆”始终是中秋晚会的精神锚点,这也是其能持续引发全民情感共鸣的根本原因。

  在场景呈现上,晚会早已跳出封闭演播厅,2025年央视秋晚将舞台融入德阳山水,未动一土一木便实现自然与表演的共生,“实景+文化地标”的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2025年央视秋晚用8K镜头复刻青绿山水纹路,让青铜纹样在湖面流转,技术应用的迭代更让文化表达如虎添翼。

  始终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其价值早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展现文化自信、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当央视秋晚的蜀道月光与地方台的长城月色、河洛星辉交相辉映,中秋晚会已成为这样一种文化存在:它守护着“团圆”的情感根脉,用技术激活传统的生命力,以多元表达记录时代的脚步,让每一轮明月都承载起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重量。(张楠)

  完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话

  从非遗技艺到古蜀文明,从诗词雅韵到智能制造,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文化长卷,将四川的地方文化精华挥洒得淋漓尽致,不仅让观众坐在家里就神游了一趟四川,更是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话。

  歌手尚雯婕演唱了歌曲《青铜》,带领观众畅游三星堆秘境,聆听华夏精神的悠远回响。“在雨落时不退,在起风时谦卑”的词句,不仅描摹了古老青铜器的永恒特质,更唱出了包容谦逊的人文精神,戳中了众多网友的心。

  充满四川风味的《火辣的毛血旺》,用年轻人喜欢的说唱方式来讲述四川美食文化,在极具四川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黑塔街录制,有老街有茶馆,还有火锅,非常有烟火气。成都知名的二十四伎乐国风乐团还倾情伴奏了《峨眉山月歌》,等等。古老的戏曲艺术,与四川相关的古诗词、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火锅、干锅等特色美食,都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呈现,让人应接不暇。

  另外,德阳潮扇、蜀绣、川剧等非遗项目也穿插在各个节目中,展示了技艺传承的精细;李白、苏轼等与四川渊源深厚文人的诗词,则吟诵出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呈现,更将历史的纵深拉至五千年前。

  从不少网友的反馈来看,通过火锅这样的日常饮食、通过诗词这样的情感表达、通过三星堆这样的文化IP,晚会成功地将非遗等重新编织进现代人的生活图景。非遗不再是被保护的“濒危物种”,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体验,这台晚会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四川文化矩阵。(孔小平)

  家国心连心,天涯共此时

  唯美浪漫又动人,这是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给观众留下的整体印象。中秋晚会上几乎全部都是歌曲类节目,舞美设计非常古典,艺人们的演绎也相当出色。

  最令人触动的是今年中秋晚会有浓浓的家国深情,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今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要节点,歌曲选择意味深长。

  中俄双语演绎的《归来》描绘战士归队的厚重主题,传递国际和平愿景。《五月的鲜花》《任时光流逝》《玫瑰人生》三首诞生于不同国家、承载反法西斯战争记忆的歌曲也唱出了全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呼唤。从开场的山歌到《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照山川》两首民族旋律,唱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心连心的美好景象。月满天涯时,家国心相扣,岁岁团圆,共赴锦绣,这一晚的月光与歌声交织,诉说中秋团圆、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景。(沈昭)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中秋】国风潮起携新韵,月华千里映青春

  • 郭 梅:悬疑剧的未来,究竟可以走向何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