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千盏灯火渐次点亮,映照家国同庆的暖意;古镇飞檐与流动光影交织,绘就国泰民安的画卷……中秋节前夕,一场融汇传统意蕴与现代艺术的视觉盛宴在重庆永川松溉古镇上演。这场灯会,也为2025年“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拉开帷幕。
在中秋节到来之际,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人们在活动中感悟中秋魅力,在团圆共庆中厚植家国情怀。
多种主题示范活动特色鲜明——
江西宜春、陕西商洛、重庆永川是今年中秋主题全国示范活动举办地,文艺表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主题巡游令人目不暇接。
在陕西商洛柞水县终南山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集市上,柞水渔鼓、洛南草编、丹凤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琳琅满目。镇安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良慧的刺绣产品吸引不少人驻足。
“我从母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已30多年,多彩的中秋文化一直是我们镇安刺绣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葛良慧感慨地说,希望这一针一线能让更多人看见商洛,看见我们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家国情怀的信心。
热闹的文明集市里藏着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芬芳的“大碗茶”让理论宣讲和“唠家常”一样温暖;非遗好戏和璀璨烟花里洋溢着传统佳节的古韵今风……在江西宜春万载古城,浓郁的节日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出彩出圈,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的种子在烟火气中、在市民游客心中落地生根。
文明实践中心凝聚社区群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节日前后,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中秋活动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织密情感纽带,让家国情怀在社区邻里间自然生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到来之际,安徽凤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满“诗意”。来自周边小区的孩子们吟诵所学的古诗词、分享体会,感受中秋诗词中的家国之思。
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负责人认为,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引领群众,凝聚起邻里间的向心力、家国同心之力。
民俗体验活动加深节日认同——
“体验式”“沉浸式”是今年中秋主题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并讲解插花技艺;“头簪菊花”习俗体验、传统书画展示等项目展现中式美学;数字化赏菊体验将科技与自然之美巧妙融合……重庆渝中鹅岭公园传统菊展近日开放,中秋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
“带孩子猜灯谜、做月饼,还学了文明游园知识。”市民王先生高兴地说,“这样有文化味、烟火气的中秋,让我们感受到‘小家团圆’与‘大国欢庆’的同频共振。”
民族共同参与感受美好幸福——
华夏九州同祝福,各族人民共团圆。
夜幕降临,月光洒满西藏昌都硕督古城。硕督镇的团结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音乐会”日前举行。各族群众围坐一堂,吟诵着关于月亮、思念和团圆的诗篇,点燃高原秋夜的文化“篝火”。
“唐卡明月酥”特色月饼将唐卡绘画中的吉祥图案、色彩美学融入月饼制作;团结树上悬挂着一盏盏寓意团圆的灯笼,系着谜题纸条……各族同胞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暖流沁入心田。
月映中华,情系家国。从示范活动的标杆引领,到基层实践的广泛覆盖,再到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一轮明月照见小家团圆、大国同心。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的中秋佳节,为凝聚奋进力量注入传统节日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