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共赏皓月团圆时

来源:甘肃日报2025-10-06 10:25

  作者:邓迎雪

  公元1076年的那个中秋夜,山东密州,苏轼酒醉微醺,对着一轮明月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千古天问。那时,中秋节已在文人墨客间风行。但若将时光再向前追溯千年,中秋的雏形,却并非把酒言欢的雅集,而是源于古人对一轮皓月最庄重的顶礼膜拜。

  杯酒邀明月,天涯共此辰。世间所有的奔赴,都在中秋节指向团圆的方向。

  中秋赏月

  据说,古人祭月最早是在秋分,但因为这个时间并不一定能遇上圆月,祭月而无月就扫兴了,后来才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

  早在春秋时期,宫廷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逐步传到民间。“汉代典籍中,《周礼》首次记载‘中秋’相关礼制”,到唐朝初期,中秋成为固定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开元天宝遗事》记录了一件有趣的事,是年八月十五,有两侍从在皇宫守夜,烛光点起,酒菜俱全,正要对饮,月亮一点点从高楼身后爬上来,长天无云,直直洒下,如白昼一般。其中一人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另一个便撤去灯烛,此夜唯剩银河耿耿,皓月澄澄,两人一起拜月畅饮。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唐玄宗时期,中秋赏月、玩月之风盛行,许多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等留下大量咏月名篇,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结合,赋予节日浪漫色彩。此时,中秋从皇家祭祀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共同参与的节日。

  北宋时期,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成为法定节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市通宵达旦,全民参与的节日氛围浓厚。同时,月饼作为节令食品开始普及,成为团圆的象征。

  陶宗仪(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曾在他的《元氏掖庭记》中写下中秋游玩的场面。在中秋之夜,元武宗海山——忽必烈的曾孙把大船泊于太液池之上(今北京昆明湖一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上音乐会”。笙管笛箫奏出了数不尽的风流,而觥筹交错之间,激荡着古人中秋时节的无边快乐。宴席上有蜻翅之脯、秋风之鲙,丰富至极,而那会儿似乎已开始有月饼(“华月之糕”)了。

  元代之时,尚饮之风盛行。在彼时的中国大地上,曾有无数的人同时端起杯中酒,共同凝视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中秋时节的天涯共赏析,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山海。

  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

  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经典象征之一。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在中秋夜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客游玩,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施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民间习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祭月、赏月

  祭月、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猜灯谜 玩花灯

  中秋月圆夜,很多地方会挂上红红火火的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孩子们在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橘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江浙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雅味

  田螺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在陇南很多地方,不少家庭现在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

  藕盒

  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天水人喜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螃蟹

  中秋宴俗,古时以宫廷最为精雅。明代宫廷中秋讲究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古人言:“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对今人而言却是“何处春江无月明”。所以无须像1000年前的苏东坡向上天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今夜,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在归家的路上,还是在远方,头顶上都会有一轮明月。它温柔地照耀着人们。

  今日中秋,若有朗月,我们一起抬头看向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算一同团圆。(邓迎雪)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梅:悬疑剧的未来,究竟可以走向何方?

  • 艾超南:吉剧《积德泉》的家国叙事与艺术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