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安 宁
9月21日,日文原版舞台剧《中村仲藏》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完成了全球封箱前的末场演出。这部戏剧由源孝志执笔编剧,蓬莱龙太执导,藤原龙也担纲主演。故事的主角是日本江户时代歌舞伎先驱中村仲藏,剧中讲述了他如何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底层演员,历尽艰辛、不断攀爬,最终问鼎巅峰,成就一代名角的传奇经历。坦白讲,日语的音节结构本身较为复杂,而这部剧的台词极密高、语速极快,对于没有日语基础的观众来说,跟上主演的节奏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这并未削弱《中村仲藏》在舞台艺术表现上展现的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比如,该剧的舞台不仅在还原江户时代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借助独特的空间设计和表演手法,深入探讨了阶层流动、艺术本质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深层次议题。
日文原版舞台剧《中村仲藏》剧照
《中村仲藏》本质上讲述的是一个“主角奋斗、开悟、升级”的经典励志故事,脉络清晰而简洁。故事始于无亲无故的仲藏在血缘至上的歌舞伎行业中,作为底层龙套演员的艰辛生活。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表演事业的深刻思考,逐步晋升为“中通”(即配角)、再至“名角”(即主角)。在屡次面对阴谋与排挤的过程中,他诠释并深化了个人对舞台表演的认知与理解。尽管最终未能突破血缘限制,成为象征当时歌舞伎界“第一人”的“市川团十郎”,但他成功开创了自己的流派,成为被众人效仿的顶尖歌舞伎演员,实现了自我价值。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这条故事线契合了江户时代的历史背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歌舞伎行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若想自由地从事演艺活动,演员必须实现“升级”。而能否获得晋升,主要取决于血缘传承。剧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森严的等级制,无论是开篇时养母阿俊在临终前对仲藏的嘱咐——要想演戏就必须“在正门最高处挂上你的名号招牌”,还是仲藏后来在痛苦中多次进行的自我剖白,这些情节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位孤儿出身的歌舞伎名角一路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基于这样的故事主线,精巧的舞台设计就成为该剧尤为突出的亮点。相较于传统舞台的单调背景,这部剧别具一格,舞台上几乎一直矗立着一座“三层小楼”,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切换场景、切割空间,使舞台空间在视觉上显得更加丰富,还能被解读为一种象征“阶层”的符号——底层人员众多,拥挤逼仄,真实还原了龙套演员集体居住的简陋环境;中上层人物则站在高处俯瞰,这种舞台安排巧妙暗示了权力的压迫;而仲藏演员地位的提升也伴随着物理高度的变化,使观众对这种等级制度有更清晰直观的理解。
本剧舞台创新性地在左右两侧增设了延展台,巧妙地将演员的表演区域拓展至观众席的黄金视觉位置。这一设计不仅作为重要角色登场或退场的仪式性场所,更与仲藏梦境中那条不断向前延伸的表演之路相得益彰,成为艺术道路的生动具象象征。尽管就文化背景而言,中国观众对日本歌舞伎艺术了解有限,甚至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接触过。然而,舞台正通过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生动刻画了仲藏从默默无闻的龙套角色,逐步蜕变为声名鹊起的名角儿的成长历程。除了延展台的设计外,该剧还进行了诸多尝试,以打破“第四堵墙”的界限。比如,使用上海话与上海观众互动,演员们齐声感谢观众“为了省下钱来看戏的观众,要把戏演好”等环节,饰演主角仲藏的藤原龙也甚至亲自下场与观众互动,极大地缩短了舞台故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制作团队把江户时代的传统歌舞伎经典元素与现代剧场的审美结合起来,让舞台空间乃至观众本身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其构思之精妙,令人赞叹。
当然,这些空间设计在上海的剧场中并非完全未曾遇到问题。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设有三层观众席,且左右斜角较为显著。尽管剧中的“三层小楼”在层间和侧板都采用了镂空设计,但由于宽木框和纵深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部分视野盲区,导致后排和侧边的观众难以清晰捕捉到三层小楼内的表演细节;在前期的剧情中,当仲藏遭受折辱与打击等关键场景上演时,部分观众只能依赖演员的声音和他们零星的动作来推测剧情,这无疑会降低一部分观众的观剧体验。
同样是在舞台上进行高低分层的空间区隔设计,笔者想到曾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看话剧《朱莉小姐》时的一些启发——该剧在舞台上采用了摄影机实时拍摄和舞台上方纱幕投影的方式,以补全观众的视角。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舞台艺术独特的氛围感和魅力,且并非适用于所有剧目的普适方案(例如,《中村仲藏》作为具有浓厚“江户风”的古典传统风格舞台剧,采用此方法会导致观感上的割裂),但它或许为大剧场演剧的视野问题提供了一种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瑕不掩瑜,《中村仲藏》无疑是今年戏剧舞台上颇具诚意的杰出之作。最终,仲藏毅然决然地拒绝更改姓名以跻身象征血缘特权的顶层,反而选择“如痴如醉地投入演艺事业”,这无疑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从内容来看,这一结尾将故事主题从“突破阶层固化”提升至“回归艺术本身”。本剧的角色原型本身是一位极度关注舞台演出效果的戏痴,而这一特质与这部剧中所有“尽力演好戏”的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形成了跨时空的默契呼应。为了精准地塑造角色,演员团队接受了一年多的正统歌舞伎训练,包括形体、声乐、武术等多个方面。经过精心且细致的准备,饰演主角的藤原龙也精准再现了仲藏作为“戏痴”在表演时那种最为正确、全情投入的状态。他在众多“戏中戏”中的精湛演绎,也足以让观众坚信此刻舞台上的正是歌舞伎大师中村仲藏本人。导演蓬莱龙太曾在访谈中表示,他在藤原龙也身上察觉到了与中村仲藏相似的“特殊的孤独气息”,这或许正是戏剧人对舞台最纯粹、愿意为之倾注全部生命的热忱,以及对表演艺术无上追求的体现。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