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岱顶霞光映诗心——徐志摩与泰山的不解之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岱顶霞光映诗心——徐志摩与泰山的不解之缘

来源:齐鲁晚报2025-10-02 07:43

  作者:孙晓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清泉般澄澈的诗句流过百年岁月,而他短暂绚烂的一生,恰似那西天的云彩,短暂却又永恒地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苍穹。他的《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诗篇,将白话新诗推至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少为人知的是,他与巍巍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笔下的《泰山日出》因瑰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成为文学经典。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第一次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徐志摩作为泰戈尔诗作的翻译者,受《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邀,为“泰戈尔专号”撰写文章,恰巧徐志摩此时正在游览泰山。

  1923年6月,徐志摩与德国哲学家杜里舒及夫人、中国学者瞿菊农、作家王统照等人一同游览泰山,并在日观峰观日出。怎样回应郑振铎的约稿,如何迎接或赞美泰戈尔呢?徐志摩在沉思。这时,泰山日出的瑰丽奇观触动了徐志摩的灵感,他并未直接写一篇赞美泰戈尔的文章,而是以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来隐喻诗人的文学光芒和对东方文化复兴的期待。

  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写道:“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徐志摩以奇幻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巨人”形象,象征对光明的渴望:“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一意象既是对泰山日出的艺术化表达,也暗含对泰戈尔的期待,象征东方文明的复兴。难怪《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评价徐志摩的这篇文章虽是“应命之作”,但因其瑰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远超一般散文。

  部分学者认为《泰山日出》前后文体不一致,前半部分是写实散文,后半部分转向散文诗,风格略显割裂。但更多的人赞赏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云海、光明等意象的铺陈,使文章兼具写实与浪漫。

  正如徐志摩在文末点明:“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这表明他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将个人体验与文化思潮高度融合,以其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磅礴的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力作。

  这篇作品作为欢迎泰戈尔来华的“应命之作”,由此不得不说到泰戈尔与徐志摩之间的友情。泰戈尔曾数次到中国,他有好几位中国朋友,其中,结交最早、感情最深的莫如徐志摩。

  泰戈尔第一次来华是在1924年。就在前一年,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连续出版了两期“泰戈尔专号”,徐志摩写了许多文章介绍泰戈尔的作品。4月中旬,泰戈尔到达上海,他在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举行了近二十次讲学,全由徐志摩担任翻译。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陪他同行,《志摩的诗》中最脍炙人口的那首《沙扬娜拉》,就是这次旅程中写成的。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曾说:“泰戈尔还很爱徐志摩,给他起一个印度名,叫做‘素思玛’。”这一名字在印度语中意为“光芒”或“闪耀的太阳”。

  1925年3月,徐志摩去欧洲,在英国写给陆小曼的信中,谈了他想去看望泰戈尔的打算:“我有一天想立刻买船票到印度去……印度我总得去,老头在不在我都得去……”后因陆小曼患病,催他回国,徐志摩没有去成印度。回国后,徐志摩曾把陆小曼的照片送给泰戈尔看,当时他们还未结婚。泰戈尔对徐志摩的恋爱非常关心,表达了对他们的鼓励和祝愿。

  泰戈尔第二次到中国是在1927年秋。他当时去美国、日本讲学,不料受到一部分人排斥,心绪不佳,又在旅途中染上重病,他先给徐志摩来了封信,告知回国途中,轮船将在上海停泊数小时。之后,泰戈尔又发了无线电报,要徐志摩来码头见他。那一天,正巧郁达夫在路上见到徐志摩,两人便一起去了杨树浦大来轮船公司码头见泰戈尔。

  1929年3月19日,泰戈尔自印度来上海,去徐志摩家做客。当时徐志摩住在福煦路六一三号,即现在延安中路四明村沿马路的一幢普通住房中。据陆小曼回忆:“我同志摩结婚后不久,他老人家忽然来了一个电报,说一个月后就要来上海,并且预备在我家下榻。好!这一下可忙坏了我们了,两个人不知道怎样办才对。房子又小,穷书生的家里当然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东看看也不合意,西看看也不称心,简单的楼上楼下也寻不出一间可以给他住的屋子……结果只好硬着头皮去接了再说。”这次,泰戈尔在徐志摩家中大约呆了一星期。

  离别时,徐志摩曾口头答应,1931年泰戈尔七十寿辰之时,他将亲自去印度祝寿。可惜天不遂人愿,徐志摩1931年遭遇空难,空留遗憾。泰戈尔听闻徐志摩遇空难去世的噩耗,悲痛中写下悼诗《迷雾》。

  从《再别康桥》到《泰山日出》,徐志摩如一颗星辰,短暂而灿烂,以其浪漫与才情,在文坛绽放着持久的光芒。蔡元培的挽联以“诗”定义他的一生,而沈从文呼吁以“宽容与爱”纪念他,恰是对这位诗人最贴切的注脚。他飞向自由的执念,终在泰山山脉——开山的雾中凝成永恒。(孙晓明)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仙侠剧和爽剧齐飞的时代,武侠剧凭啥脱颖而出?

  • 《暗潮缉凶》:风格杂糅,面目模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