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02 08:18

  作者: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刘健

  作为好莱坞最经典的科幻IP,“侏罗纪”系列新作《侏罗纪世界:重生》在观众口碑与专业评价层面遭遇滑坡,豆瓣评分跌至6.3分,相较前作不进反退。不少观众指出,影片对恐龙“奇观”的呈现未能激发足够的审美兴奋,叙事结构的松散与逻辑的断裂更是引发了广泛质疑。那么,《侏罗纪世界:重生》的问题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侏罗纪世界:重生》海报

  “寻钥式关卡”:当电影叙事滑向游戏逻辑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故事承接了前作《侏罗纪世界3》中恐龙扩散至人类世界的设定,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恐龙已然侵入全球生态的背景下,影片却将叙事空间拉回至一座人工构筑的封闭岛屿,迫使人类角色重复“猫鼠游戏”式的冒险。这种看似回归原点的尝试,在实际叙事中呈现出一种“寻钥式闯关”般的电子游戏化逻辑。这种“夺宝闯关”式叙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影的理解门槛,便于观众快速进入情境——观众只需跟随任务指令,完成一个个“目标”,便能体验到所谓的“刺激”。

  影片在“恐龙大秀”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试图以视听奇观来弥补叙事的苍白。譬如,沧龙跃出水面袭击主角团的段落,视觉效果与动作流畅度确实展现了顶尖工业水准;风神翼龙在崖壁上袭击攀岩者的桥段,也将史前巨兽的压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片中还引入蝠翼迅猛龙、畸王龙等新恐龙品种,试图通过杂糅与变异来提供新鲜感。这些生物的设计,或结合蝙蝠飞行能力与迅猛龙的敏捷,或以夸张的体型与怪异的外形示人。然而,这种设计明显偏离了科学基础,更接近电子游戏中的怪物设定,而非基于古生物学想象的合理推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奇观”的真实感与说服力。

  更为鸡肋的是,作为复线“乱入”的墨西哥裔一家四口的故事,始终游离于主线叙事之外,除了不断重复好莱坞经典的“家人侠”伦理观外,对主线叙事推动毫无帮助,甚至连给主角团添乱,增加“游戏难度”这种“打酱油”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影片暴露的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过度游戏化的感知在观众与银幕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沉浸壁垒。影片中的角色,与其说是拥有复杂心智和情感驱动的个体,不如说是承载着特定游戏功能、为推动剧情机械运动的“玩家”化身。以古生物学家角色为例,他对恐龙的痴迷近乎癫狂,屡次不顾生命危险接近恐龙,甚至试图与其建立某种交流。这种行为模式,在影片整体偏向于现实风格的叙事框架下显得异常突兀,难以让观众理解其深层心理动因。

  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在强化这种游戏感。某些恐龙的动态呈现,在精细度之外还透露出模型化、流程化的痕迹,肢体动作与表情略显僵硬,未能捕捉生物应有的灵动。而过于夸张、尖锐的音效设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感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款强调即时反馈的动作游戏场景中。这种普遍的游戏感,导致观众难以真正投入到影片试图构建的叙事世界,观影体验被稀释成一场缺乏主体投入的“游戏直播”,核心主题与情感表达也变得遥远而模糊。

  恐龙之外:被悬置的故事与人物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另一重缺憾在于,它几乎将所有注意力都倾注于作为核心“奇观”的恐龙,而在故事的纵深挖掘和人物的立体塑造上显露出明显的怠惰。诚然,恐龙是“侏罗纪”系列的基石与卖点,但如果一部恐龙电影仅仅停留在“展示恐龙”的层面,而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和令人信服的角色群像,其终将显得空洞而乏味,难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记。

  回溯整个“侏罗纪公园电影宇宙”,那些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作品,无一不是把恐龙与人类的关系作为核心思想的承载点。不仅呈现了恐龙的强大与人类的恐惧,更借此深入探讨了人类科技的伦理边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不可控力量面前人类的脆弱与智慧。比如系列的首部《侏罗纪公园》中,影片在前半部分着力展示了电影特效复活的史前巨兽们,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剧情推进,影片便转向表现因科技滥用导致的灾难,从而对人类傲慢干预自然规律最终祸及自身这一主题进行深刻反思,成功将恐龙元素融入更宏大、更具普遍意义的哲学与社会议题中。

  反观《重生》,尽管影片表面上也触及人类贪婪、基因技术风险、生态失衡等议题,但这些讨论如同漂浮于表面的浮萍,未能深入肌理,缺乏系统挖掘与有力论证。影片更急于切换到下一个“恐龙展示”环节,而非沉下心来编织一个能够承载复杂主题的叙事网络。结果便是,影片更像一场缺乏灵魂的恐龙“走秀”,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内涵与深度。

  同时,影片的人物塑造也显得异常单薄、概念化。主角团队成员仿佛是按照功能列表组装起来的“工具人”,他们的行动逻辑主要服务于推进既定的游戏式关卡,而非展现丰满的个性、复杂的情感或成长弧线。观众很难对这些角色产生深刻的印象或真正关心他们的命运。

  相较之下,早期《侏罗纪公园》系列在人物塑造上展现出更高的水准。无论是艾伦·格兰特博士对恐龙的学术热情与面对危机的坚韧,还是马尔科姆博士对混沌理论的独特洞察与冷静反思,抑或是其他角色的鲜明个性和情感表达,都让观众能够通过他们的眼睛感受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世界,并与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产生共鸣。这些人物的设置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剧情,因为他们的个性和思想本身就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生》的主角们,行为缺乏令人信服的动机支撑,决策逻辑也常显突兀,导致形象模糊,难以在观众心中立足。

  系列再造与未来展望:如何超越“奇观”的窠臼?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口碑表现,再次将恐龙题材科幻电影这一经典题材推至聚光灯下,引发了对该题材未来走向的讨论。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侏罗纪”系列在提供视觉奇观方面已炉火纯青,却也面临着审美疲劳与创新瓶颈的双重挑战。观众对恐龙形象与行为模式的熟悉,使得简单的复刻难以再现初代的震撼。同时,特效技术的飞速迭代,也使观众对视听效果的要求水涨船高,单纯堆砌特效、脱离坚实的故事地基,注定难以持久。

  恐龙题材科幻电影的未来出路究竟在何方?关键在于跳出依赖“奇观”的思维定式,回归故事和人物塑造的本体。恐龙不应仅是银幕上可怖或新奇的生物,更应成为探讨深层主题的媒介,连接人类与自然、科技与伦理的桥梁。电影创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构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叙事,塑造立体而富有魅力的角色群像。当然,从技术层面看,如何统合既有七部电影及诸多衍生作品的世界观,使其成为一个完整自洽的故事体系,减少作品中的各种剧情漏洞,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在这方面,《星球大战》系列已经提供了一个值得警惕的反面教材。

  此外,探索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风格融合,或许也能为恐龙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尝试从恐龙的视角审视世界,或者将恐龙元素与悬疑、惊悚乃至人文进行叙事融合,都有可能打破既有框架,催生更具原创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总之,恐龙题材科幻电影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类型,其潜力远未被完全挖掘。但前提是,创作者必须超越对单一“奇观”的依赖,敢于在叙事深度、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突破,才能让这个古老题材在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中,真正实现“重生”,焕发更为磅礴的生命力。(刘健)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蜉蝣》:在历史与诗意的交织中,唱出命运的回响

  • 仙侠剧和爽剧齐飞的时代,武侠剧凭啥脱颖而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