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笔墨疗愈:苏东坡书画的心性实践与当代回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笔墨疗愈:苏东坡书画的心性实践与当代回响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09-26 10:44

作者:连 超

苏东坡在宦海浮沉中,将手中之笔淬炼为渡厄之舟,于墨痕之间构筑起心灵堡垒。千年之后的今天,当过度焦虑与精神内耗成为普遍现象,苏东坡书画艺术所蕴含的“疗愈”智慧,正穿越时空并发出激荡人心的回响。其艺术实践,不仅是个体精神生命的自我救赎,更是当代心性疗愈的珍贵遗产。

心象外化:书画艺术乃自我疗愈的实践场域

苏东坡的书画创作,绝非单纯的技艺炫示或遣兴之作,而是一场贯穿其生命历程的心性修行与疗愈实践。他深谙“书为心画”的艺术哲学,视笔墨为内在心象的自然流露与情感纾解的自由表达。

《黄州寒食帖》:墨痕中的自我释然。贬谪黄州,因身处“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极度窘迫,苏东坡便将满腔郁结倾注于《黄州寒食帖》,字形参差跌宕,墨色浓淡交织,行笔或滞涩凝重如步履维艰,或奔放挥洒似情绪决堤,它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主要归因于其创作的非刻意性——一场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与精神洗礼。诚如其《论书》中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种“无意于佳”的书写状态,正是精神困厄中寻求解脱的自发疗愈机制,使书法成为其心灵的“泄洪渠”与“净化池”。

《枯木怪石图》:困境中的精神图腾。苏东坡的绘画实践同样超越了物象描摹,直指精神突围与灵魂升华。虬曲倔强的枯木与嶙峋傲立的怪石,以扭曲盘结、充满张力的笔触呈现,无疑是其“群而不党,枯而不朽”人格精神的视觉表征。他强调绘画须“意气所到”,这“意气”正是艺术家心性光芒在画面中的投射与凝聚。绘画于他,是观照世界、安放灵魂的独特法门。虽谪迁惠州又贬儋州,他却欣然乐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以艺术审美消解现实苦难的意气,彰显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

疗愈密码:物我交融与即兴抒怀的哲学根基

苏东坡书画疗愈效能的深层根源,在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与独特的创作美学,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照与“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

“身与竹化”:物我两忘的疗愈之境。他强调创作时需达到“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的境界,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深情追忆亡友文同,亦是对这种物我两忘、主客交融创作状态的高度礼赞。当创作者全心投入艺术表达,便能在“忘我”之中获得升华。这种“物化”体验,使个体暂时脱离现实困境的桎梏,融入更为宏大、永恒的自然韵律与宇宙生命之中,从而获得超越性的精神慰藉。

“无意于佳乃佳”:即兴抒怀的情绪疏导。苏东坡书画中强烈的“书写性”与“即时感”,是其疗愈功能的另一关键要素。如《黄州寒食帖》的即兴挥洒,笔势随胸中情感洪流而起伏跌宕,墨色枯湿变化如心跳呼吸般生动鲜活。这种即时性的、非预设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度的情感流泻与心理疏导。它要求创作者直面当下,将内在的波澜不惊或汹涌澎湃,通过笔墨在自然而然中跃然于纸,其过程本身便具有强大的情绪纾解与心理平衡作用。

时空对话:苏东坡书画疗愈智慧的当代回响

苏东坡书画艺术的疗愈价值,绝非尘封于历史的背后。在普遍寻求心灵安宁的当下,其智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回响。

当代“艺术治疗”领域,中国书画因其独特的心性调节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并融入本土化实践。社区书法班中,老年人凝神静气、专注临帖的神情,是笔墨带来的心流体验与压力缓释的生动写照;高校艺术治疗工作室里,学生进行自由水墨表达,宣纸上氤氲的墨迹成为情绪外化与自我探索的有机载体。参与者普遍反馈,在笔锋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渗透间,可体验专注的宁静与情思的通达。苏东坡倡导“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的审美态度——以超然、欣赏而非执着、占有的心态与艺术相处——正与现代正念疗法强调的非评判性觉知与活在当下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苏东坡的心性实践与美学理念,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厚的灵感源泉和精神指引。艺术家徐冰的《文字写生》系列,将汉字解构重组于自然景物之中,在抽象符号与具象描绘间寻求新的视觉平衡与意义生成,其探索精神暗合苏东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新观。谷文达的水墨实验,大胆解构传统文字与水墨符号,其深层精神内核却仍是对东方哲学与生命体验的深沉叩问,延续了苏东坡对“象外之意”的执着追寻。这些探索,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将古典心性智慧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疗愈现代精神困境的重要文化资源。

苏东坡的人生智慧与艺术精神,通过书籍、展览、影视、文创等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从容,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情感慰藉。体悟其书画艺术那墨韵深处的坚韧与超脱,已成为今人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渠道。他以其跌宕人生与不朽艺术,为我们昭示:艺术最深沉的疗愈力量,并非许诺消除生命固有的痛楚,而在于赋予灵魂在痛楚中依然保持凛然的气节风骨。在笔墨交响的无穷韵律中,苏东坡早已为后世留下一剂永恒的良方——以审美创造实现诗意栖居与人生超越。

(作者系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四川省评协青年专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市评协副秘书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风追影》:犯罪动作电影如何找到个性化的叙事路径

  • 陆玄同:秦腔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