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影视剧正成为人们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底线》《扫黑风暴》《警察荣誉》等作品,把法庭辩论、案件侦破变成普法课堂,借助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观众们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有了清晰的认知,也理解了警方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为何必须遵循繁琐的程序。
这类作品,不光普及了法律知识,还让观众感受到法律背后的温度。《第二十条》深刻揭示了防卫过当认定的复杂性;《底线》中,法官调解离婚官司既要依法裁判,还会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环境;《警察荣誉》里,民警处理市井纠纷,让观众感受到执法者不仅是规则的捍卫者,更是生活的守护者。这些细节,让人看到了严肃的法律条文之中蕴含的人情味。
有温度还不够,这类作品还深入挖掘法治的价值逻辑与社会意义。《沉默的真相》里,检察官追查真相十年,哪怕搭上性命也要守护正义;《巡回检察组》里,不仅展现了检察工作的运作过程,还让我们了解了检察院是如何自查自纠的。《以法之名》直面司法系统存在的问题,讲述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在这些作品中,精准诠释了法治精神,让观众看到了不断发展成熟的法治中国。
当然,也有些剧目为了戏剧效果与市场热度,设置了一些不专业的桥段,削弱了作品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说白了,影视普法就像给法治社会播种,既要拍得真实好看,又要让法律道理润物无声。我们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便养成了以法律视角审视问题的习惯,进而开始深思法律所蕴含的公平与正义。而这恰恰也标志着一个普法作品取得了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