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吕 涛
《长翅膀的小孩》是天天出版社“小孩”系列童话的第四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心灵成长历程。在这本妙趣横生的“超级小英雄成长史”里,不仅有鲜活的人物、充沛的情感,还有精彩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反思意识,探讨了成长、接纳、包容与勇气等主题,并对“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展开了深度追问。
主人公飞飞一出生就带着与众不同的标志——他长着一对翅膀,可以自由在天空飞翔。这对翅膀,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温暖治愈、充满力量的成长故事。就像每个普通孩子所经历过的一样,飞飞的成长中有悲伤、迷茫,更有幸福与快乐。
该书作者迟慧延续了一贯的思考模式,以跌宕起伏的故事、生动轻灵的文字和略带深沉的笔调,刻画了孩子们隐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每个孩子可贵的独特性,引导孩子们对身心成长、人格完善及人生意义等问题的主动探索。
纵向来看,飞飞的心灵成长历程,呈现为一条阶段曲线:自我接纳——自我怀疑——全面自我认同。
第一阶段是自我接纳的波峰,这是种自然状态。儿童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与众不同的存在怀着包容之心,这是人类的天性。飞飞的翅膀是与生俱来的“魔法天赋”,他从出生就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是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
第二阶段是痛苦的波谷,他人的负面评价让飞飞陷入孤独和自我怀疑。飞飞是个异于常人的孩子,爸爸对他的翅膀态度复杂,既心疼他,又忍不住嫌弃、疏远他,内心绝望而分裂;妈妈则慈爱许多,但态度也总是摇摆不定。飞飞爸妈常因此争吵。上学后,飞飞又面临同学们的好奇、排斥甚至恶意对待。如总爱捉弄、奚落他的金虎、金超兄弟;因为羽毛恐惧症,对他避之不及的欣然。当“禽流感”谣言四起时,飞飞几乎被全校师生孤立,连最好的朋友小远也在压力之下暂时躲开了他。
飞飞爸爸以及部分医生、老师虽没有主观恶意,甚至心怀爱意,但受世俗偏见影响,失去了恰当爱人的能力。顽皮的金虎、金超兄弟则代表了普通孩子的正常反应,他人的这些负面评价,源于人在社会异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大多数人被既定的价值判断裹挟,习惯用统一标准衡量他人,很少有人能像郭校长那样去思考这些“统一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阶段是飞飞重新回到全面自我认同的波峰。飞飞在妈妈的悉心呵护、郭校长的大力支持以及月月、小远等朋友的陪伴下,努力适应校园生活,充分发挥飞行能力帮助老师和同学,在童话剧表演中大放异彩,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在燕子山郊游时,他勇敢地救下金虎,翅膀因此受伤,面临被切除的危险。幸运的是,在家人和医生的努力救治下,他保住了翅膀,并收获了更多的理解与友谊。这是一次螺旋式上升的回归,意味着更彻底的自我接受和更广泛的社会接纳。那些对飞飞有着重要影响的人,都是飞飞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无论他们起初给予的是包容还是排斥,最终都在接纳他人的过程中,走向了自我内心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
飞飞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与众不同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魔法天赋”。翅膀虽然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却也成为他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他人的偏见,飞飞始终选择保持善良乐观,勇敢做自己。同时,书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亲情、友情和良好教育的力量,展现出成长环境对少儿身心发展的关键作用。
这是一部充满关怀与力量的童话。在传统童话中,“怪物”形象通常被塑造得丑陋可怕,因巨大的差异性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在当下的文学语境里,“怪物”常代表少数群体。当代童话一直在重塑“怪物”形象,这实际上是对多元文化的隐喻性表达。在更加包容的创作理念下,迟慧将“怪物”和“超级英雄”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文学形象巧妙融合,让飞飞最终获得了较为彻底的身份认同:成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
差异不再是缺陷,而是独特性的源泉。解决身份焦虑问题的关键是“求同存异”,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飞飞从遭受身份焦虑到获得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两个形象的界限模糊化的过程,人物的独特性则是形象融合的桥梁。迟慧在故事里发挥浪漫想象,将这种独特性具象化为一对翅膀,让飞飞人如其名,在天空自由翱翔,通过优异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赞美,让“怪物”享受到“超级英雄”般的待遇。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丰富而绚烂的不完美。当我们学会从飞飞的心灵历程中汲取力量,发现并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之处,便能真正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都能成为童话的主角,他们的独特之处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缤纷。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