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锦鹏
当下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亟待全社会高度重视的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性转化,也正成为文化领域的核心议题。两大现实语境交织下,陈曦的《少年逍遥游》系列恰为二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少年逍遥游》系列包含《大鱼的翅膀》《追捕食梦貘》《蜗角起风云》《庖丁的秘法》四部作品,勾勒出少年成长的精神画卷。每部作品都针对少年成长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借庄子的智慧化解,其叙事模式与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提炼的“启程—考验/启蒙—归来”英雄成长历险模式高度契合:主角陈皮在生活中遇困,被迫启程前往“逍遥境”向庄子寻求启蒙,而后带着新领悟回到现实。
《大鱼的翅膀》作为开篇,直击当代少年的教育压力。为让陈皮接受更好的教育,陈皮的父亲将他从太极村接到城里的优质小学,可陌生环境让他倍感压抑。更糟的是,父亲不仅未帮他化解困境,反而加压,让他少练武功、写完作业预习新课,还强调“谁预习谁就赢在起跑线上”。这一场景浓缩了少年成长的困境:家庭与学校教育忽视心灵问题,个人天性在功利教育下艰难生长。面对苦闷,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从经典中寻找启迪,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经典中找到我们的解救之法。”
于是,陈皮的呼噜猫带他进入“逍遥境”寻找庄子。在陈曦笔下,原本奇诡的庄子变得平易亲切,“小朋友”“电灯”“全息影像”等现代术语,拉近了古典与当代的距离,为少年读者打开了进入经典的通道。
同时,陈曦延续了庄子奇幻的想象与形象说理的特质。为开导陈皮,庄子让他亲眼见证鲲从罐中“小”到海中“大”的转变,亲身体验坐在鲲背上“扶摇直上九万里”“徙于南冥”的过程。抽象的哲学智慧,就这样转化为具体的生命体验。这种传统文化与奇幻冒险结合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探索出可行之路。
后续作品延续了这一模式,随着故事推进,陈皮从苦闷少年成长为能直面生死的“少侠”。《追捕食梦貘》中,适应了环境的陈皮仍难摆脱恐惧。面对庄子“无何有之乡”的哑谜与“追捕食梦貘”的经历,他逐渐领悟有无之辨,明白恐惧源于对立与计较,直面得失、大小、好坏才能真正自在。
到了《蜗角起风云》,陈皮已融入新环境、克服恐惧,成为获奖无数的“英雄”,却陷入对“拿第一”的偏执。为破执念,陈曦借用庄子“触蛮之争”的故事,将心灵格局拉高:拥有更高境界时,便会发觉所争不过是蜗角之地。庄子并非反对争,而是反对刻意争,主张“争的是一往无前的快乐”。
《庖丁的秘法》则直面死亡这一终极问题。故事开篇,外公垂危,陈皮掏出奖状、现金、银行卡却无法唤醒外公,凸显物质在死亡面前的无力。在“逍遥境”,庄子仍从心灵入手启蒙:让陈皮向庖丁学解牛,从“游刃有余”中领悟内心调顺、顺其自然的道理;带他看自己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的场景,让他明白死亡不是终结,人会以另一种方式长存于自然与他人的精神情感中。
尽管《少年逍遥游》系列以告别收尾,但读者难与它彻底作别。书中充满画面感的奇幻故事,以及融入其中的智慧,必将内化于读者心灵。在当今这个时代,陈曦借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逍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守内心镇定,在竞争中存生命本真,在告别中悟爱的永恒。(张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