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敏锐
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机制与消费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其中一个核心驱动力便是“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在网络文学生态中的嵌入与运作。理解网络文学的情感劳动属性,不仅关乎其产业逻辑,更触及新大众文艺在数智时代中的价值定位与未来走向。
情感消费:网络文学的生产逻辑与用户驱动
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于1983年提出“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这一概念,她通过对空乘服务的研究,揭示了情感被系统性地商品化、服务于资本积累的过程:空乘人员的标准化微笑、礼貌用语乃至肢体姿态(如弯腰的程度),都是被精心管理并出售的“情感商品”。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同样遵循着深刻的情感劳动逻辑。
读者阅读网络文学的核心诉求往往是“快乐”的即时满足。无论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甜宠幻想,还是“保安发现我爸是首富”的逆袭快感,抑或是“穿越修仙”的冒险刺激,读者消费这些类型化故事,实质上是为了“购买”特定的情感体验。读者的“打赏”行为,实质上是对这种情感满足的直接付费体现,而作者则由此获得相应的收入。这种“情感-金钱”的交换,构成了网络文学生态最基础的运行机制。
为了高效地、规模化地生产这些“情感消费品”,网络文学平台构建起一套精密的“情感生产流水线”。一方面,平台制定严格的类型规范(如玄幻、都市、言情等),如同超市货架分类般清晰,便于读者精准选取其所需的情感产品;另一方面,平台通过众包机制和签约制度,将海量创作者纳入生产体系,使其成为依托平台的“平台劳动者”或“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
情感劳动的异化:资本规训与个体困境
作为平台劳动者,网络文学作者呈现出独特的劳动景观。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他们并无传统意义上的“老板”或强制性的劳动合同,却普遍进行着高强度、高自律的“自我规训”,日更数千乃至数万字成为行业常态,如同“打卡”般自觉。驱动他们做出这种近乎“疯狂”的写作行为的,正是情感劳动逻辑的内化。
作者们生产的故事,本质上是面向市场的情感消费品。读者通过消费获得快乐,作者则通过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获得报酬。这种模式将作者的情感投入(创造力、共情力、叙事技巧)和读者的情感需求(快乐、慰藉、刺激)都卷入资本增值的链条。如同哈特(Michael Hardt)与奈格里(Antonio Negri)所指出的,在“后福特制”生产中,情感本身已成为资本复制的最佳“原材料”。作者的情感劳动被商品化,其价值由市场点击率、订阅量和打赏金额直接量化。
然而,情感劳动的资本化蕴含着深刻的异化风险。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了这一问题,它构筑了强大的“信息茧房”。如同我们在旅游平台上看到的差异化的酒店推荐(即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看到的是不同价位的选项)或节日营销(如七夕节定向推送的礼物和餐厅广告),网络文学平台借助算法也在不断强化类型标签,为读者精准投喂特定的情感消费品。这导致创作日益标签化、模式化,“情感标签”取代了深度叙事和个体表达,网络文学面临着滑向流水线式的“情感消费主义”深渊的危险。
新大众文艺:情感劳动的解放潜能与破局之道
正是在情感劳动面临深度资本化风险的背景下,“新大众文艺”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破局意义。它不仅仅指代网络文学这一新兴形态,更代表着一种打破壁垒、重构文艺生态的可能。
新大众文艺最显著的特征是包容性高与门槛低。它进一步打破了精英写作的垄断,使得“素人写作”成为现实。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能参与创作,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情感,极大地丰富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大众性”本质。
但是,越是在大众参与的热潮中,我们越需警惕情感劳动的异化。资本对情感生产的深度介入,算法对创作方向的强力引导,都可能使新大众文艺沦为单一的情感消费机器,丧失其原本应有的社会批判、人文关怀和审美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作者的情感劳动并非仅有被剥削的一面,同样可能成为作者确认自我价值、构建社会连接的途径。读者与作者通过故事文本进行互动,形成情感共同体,这是抵抗纯粹商品化的重要力量。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在制度层面需确立清晰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边界,引导新大众文艺坚持“向上向善”的基调,鼓励作者创作优秀的正能量的作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其次,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避免过度强化单一类型内容的推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为不同风格、题材——特别是源自真实生活、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提供展示空间,促进网络文学内容的百花齐放;最后,对创作者和读者而言,提升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创作者需增强主体意识,在适应平台规则的同时,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对生活的深入观察,避免沦为流水线上的情感商品的复制者。读者则需培养更开放、更多元的审美趣味,主动突破算法推荐的局限,提升对优质内容的鉴别能力,并加以探寻。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