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长宇 李颢宇
作为时间与空间交融的艺术形式,电影通常遵循线性结构,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中完成审美建构。因此,类型电影普遍呈现出“结果导向”特征,悬疑片以真相大白为终点,动作片以危机解除为高潮。爱情电影亦不例外,长期受制于一种惯性模式,将情感叙事依附于外部事件推进的框架之中。《泰坦尼克号》以巨轮沉没的灾难事件为叙事引擎,《卡萨布兰卡》将爱情置于二战背景之下,《罗马假日》则以阶级差异构建叙事冲突。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外叙事往往扮演着“镣铐”角色,在强化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爱情本体的瓦解。当观众回忆这些影片时,震撼的灾难场景或宏大的历史背景往往掩盖了爱情本身的肌理。
《七天》海报
电影《七天》试图突破这一传统叙事定式,却暴露出当下爱情电影更为深层的问题。该片引发的两极评价,促使我们再次反思:爱情电影的故事内核究竟是什么?当创作者试图打破叙事窠臼时,往往要承受来自观众审美惯性的强烈反噬。
《七天》试图讲述一场单纯的恋爱,却招致“不知所谓”“冲突薄弱”的诸多批评,折射出观众对传统爱情电影叙事模式的路径依赖。当导演大胆剥离所有外部事件,将叙事重心完全置于一对男女七天的日记体生活记录时,习惯于“外叙事托举爱情”模式的观众难免产生审美不适。从类型创新的视角审视,《七天》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使爱情回归日常化、碎片化、瞬时性的本质特征,尽管这种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了折扣,显得有些异想天开。
生活记录、情绪表达与爱情寓言的事与愿违
《七天》将爱情从“主叙事的附庸”解放为“叙事本体本身”,通过生活记录、情绪表达与爱情寓言的三重维度,构建出一个纯粹的情感场域,引导观众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一段似曾相识的爱情历程。然而,这种突破在实际观影过程中却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导演刻意淡化戏剧冲突,将镜头聚焦于男女主角七日内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海滨漫步时的闲谈、儿童剧院中的观剧体验、葬礼上的无声陪伴。这些场景虽然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推进功能,却如同手持摄像机捕捉的“生活切片”,实现了从“发生了什么”到“感受了什么”的叙事转向。例如体育场夜谈场景,二人从家庭往事聊至内心隐私,通篇未涉直白情话,却在往复交流中悄然完成情感升温。这种反情节化的处理方式,本意在于还原爱情最本真的存在形态,告诉观众爱情不是戏剧化的产物,而是源于日常交流中的情感共振。然而,这种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必要的艺术提炼和情感聚焦,导致叙事节奏涣散,难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情绪表达依赖精妙的视听语言。影片摒弃传统爱情片依赖台词抒情的惯例,转而运用空镜头等视觉符号传递情感。黄色窗帘的飘动、空寂的阶梯特写、色彩各异的酒杯等意象,都成为角色心境的视觉外化。这些看似割裂的空镜头,实则构建起更具质感的情绪语境。两人在海边散步的场景中,海浪声与风声强化了生活实感;而多次出现的流泪镜头,则通过“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方式,实现了情绪传递的去语言化升华。但必须指出,这些视觉符号过于浮于表面,缺乏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诱因,使所谓的“情绪美学”沦为形式主义的炫技。
“恋爱倒计时”设定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中为男女主角设定可见的七天倒计时,数字的递减既暗示着爱情的短暂性,又反向强调“珍惜当下”的情感内核。这一寓言式设定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爱情叙事对“永恒承诺”的迷恋,转而肯定爱情在当下的价值。七年后的重逢场景中,温暖的拥抱与深情的凝视仿佛凝固了时间,使观众在数字的跳动中重新思索爱情的本质——重要的并非结局圆满,而是相守时刻的纯粹体验。作为七夕档影片,《七天》本想展现“当下即永恒”和“重燃初心”的情感共情力,但未能将这一概念贯彻到底。最终影片以向商业妥协的方式结尾,使得前期的所有探索付之一炬。
刻意悲情与强行美满的双重失衡
尽管《七天》在叙事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其艺术处理仍存在明显缺陷,尤其在悲情渲染与结局安排上显现出审美失衡。
“以悲衬悲”手法的过度使用导致情感表达流于表面。为强化倒计时的紧迫感,影片反复呈现两人分别时的场景,多次运用哽咽、流泪、沉默等类似手法,使悲情表达逐渐模式化,不仅未能深化情感冲击,反而因心理超负荷而引发观众的疏离感,暴露出导演在情感调度上的单一和匮乏。相较之下,片中少数“以喜衬悲”的处理反而更具艺术感染力:七年后再遇时,陈丑时下楼梯后折返的逗趣举动,同时触动角色与观众的笑点,却在欢笑中更深刻反衬出离别之痛。此类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有效平衡了悲喜张力,避免了刻意煽情之弊,增强现实生活质感。
更令人失望的是,结局未能挣脱传统的“大团圆”模式,“强行美满”的设计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当倒计时归零后数字突然消失,男女主角在明亮的音乐中相拥于桥上,虽然满足了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却实质上解构了影片建立起的现代爱情观。这种向商业压力妥协的处理方式,不仅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深度,更暴露出国产爱情电影在创新中普遍存在的“虎头蛇尾”现象。倒计时设定的本意在于揭示爱情的瞬时性本质,而数字消失的魔幻现实主义处理,使影片最终落入传统大团圆结局的窠臼。
中外影史中,不乏以遗憾收场而余韵悠长的爱情经典:《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错过,深刻揭示了爱情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山河故人》里沈涛的独舞,诠释了时间与距离的情感重量;《蓝色情人节》则通过非线性叙事展现了爱情消逝的必然性。相比之下,《七天》结局的突兀转变,造成了情感发展的断裂感,使得本应动人的爱情故事失去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反映出创作者在人物塑造和情感刻画上的功力不足。这不仅冲淡了“珍惜瞬间”的主题深度,也削弱了观众已建立的情感共鸣:当“瞬时”变为“永恒”,所有的思考与感悟都失去了立足之地。
爱情电影需要“内外兼修”
《七天》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爱情电影类型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和思考。它试图打破外叙事主导的套层结构桎梏,使爱情从灾难、战争、阶级等宏大背景中解放出来。然而,其创新实践也警示我们:类型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突破,更需要内在情感逻辑的支撑。
真正成功的爱情电影创新,应该建立在对当代情感关系的深刻洞察之上。当前社会中的爱情模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爱情叙事范式确实需要更新。但创新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忽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七天》的失误在于,它注意到了形式创新的必要性,却忽视了情感真实这个核心要素。
优质的爱情电影应该做到形式创新与情感真实的统一。如《蓝色情人节》通过非线性叙事展现爱情消逝的必然性,《Her》借助科幻设定探讨数字时代的情感隔离,这些作品的成功在于创新形式与情感真实的完美结合。反观《七天》,其形式创新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这是导致作品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
此外,爱情电影的创新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完全忽视类型惯例和观众期待的实验性作品,往往难以获得市场认可,但一味迎合市场又会导致艺术性的丧失。如何在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代爱情电影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七天》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唤起对爱情电影创新路径的重新思考。尽管存在明显缺陷,但它无疑为类型进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回归情感本体,才能真正触及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当前爱情电影创作需要打破两个极端:既不能固守传统的套层叙事模式,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健康的创作生态应该鼓励多元探索,既要肯定《七天》这样的创新尝试,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不足之处。
未来爱情电影的发展,需要创作者在以下方面继续探索:首先是叙事模式的创新,要找到适合表现当代情感关系的新形式;其次是情感表达的深化,要避免浅表化的情绪渲染,追求更深层的情感真实;还有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要在保持艺术追求的同时,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
《七天》的尝试表明,爱情电影的类型革新任重道远。唯有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寻找平衡点,爱情电影才能突破当前的类型困境,实现真正的艺术突破。
(作者刘长宇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颢宇系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师)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