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9-17 10:03

  作者:刘长宇 李颢宇

  作为时间与空间交融的艺术形式,电影通常遵循线性结构,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中完成审美建构。因此,类型电影普遍呈现出“结果导向”特征,悬疑片以真相大白为终点,动作片以危机解除为高潮。爱情电影亦不例外,长期受制于一种惯性模式,将情感叙事依附于外部事件推进的框架之中。《泰坦尼克号》以巨轮沉没的灾难事件为叙事引擎,《卡萨布兰卡》将爱情置于二战背景之下,《罗马假日》则以阶级差异构建叙事冲突。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外叙事往往扮演着“镣铐”角色,在强化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爱情本体的瓦解。当观众回忆这些影片时,震撼的灾难场景或宏大的历史背景往往掩盖了爱情本身的肌理。

《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

《七天》海报

  电影《七天》试图突破这一传统叙事定式,却暴露出当下爱情电影更为深层的问题。该片引发的两极评价,促使我们再次反思:爱情电影的故事内核究竟是什么?当创作者试图打破叙事窠臼时,往往要承受来自观众审美惯性的强烈反噬。

  《七天》试图讲述一场单纯的恋爱,却招致“不知所谓”“冲突薄弱”的诸多批评,折射出观众对传统爱情电影叙事模式的路径依赖。当导演大胆剥离所有外部事件,将叙事重心完全置于一对男女七天的日记体生活记录时,习惯于“外叙事托举爱情”模式的观众难免产生审美不适。从类型创新的视角审视,《七天》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使爱情回归日常化、碎片化、瞬时性的本质特征,尽管这种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了折扣,显得有些异想天开。

  生活记录、情绪表达与爱情寓言的事与愿违

  《七天》将爱情从“主叙事的附庸”解放为“叙事本体本身”,通过生活记录、情绪表达与爱情寓言的三重维度,构建出一个纯粹的情感场域,引导观众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一段似曾相识的爱情历程。然而,这种突破在实际观影过程中却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导演刻意淡化戏剧冲突,将镜头聚焦于男女主角七日内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海滨漫步时的闲谈、儿童剧院中的观剧体验、葬礼上的无声陪伴。这些场景虽然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推进功能,却如同手持摄像机捕捉的“生活切片”,实现了从“发生了什么”到“感受了什么”的叙事转向。例如体育场夜谈场景,二人从家庭往事聊至内心隐私,通篇未涉直白情话,却在往复交流中悄然完成情感升温。这种反情节化的处理方式,本意在于还原爱情最本真的存在形态,告诉观众爱情不是戏剧化的产物,而是源于日常交流中的情感共振。然而,这种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必要的艺术提炼和情感聚焦,导致叙事节奏涣散,难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情绪表达依赖精妙的视听语言。影片摒弃传统爱情片依赖台词抒情的惯例,转而运用空镜头等视觉符号传递情感。黄色窗帘的飘动、空寂的阶梯特写、色彩各异的酒杯等意象,都成为角色心境的视觉外化。这些看似割裂的空镜头,实则构建起更具质感的情绪语境。两人在海边散步的场景中,海浪声与风声强化了生活实感;而多次出现的流泪镜头,则通过“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方式,实现了情绪传递的去语言化升华。但必须指出,这些视觉符号过于浮于表面,缺乏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诱因,使所谓的“情绪美学”沦为形式主义的炫技。

  “恋爱倒计时”设定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中为男女主角设定可见的七天倒计时,数字的递减既暗示着爱情的短暂性,又反向强调“珍惜当下”的情感内核。这一寓言式设定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爱情叙事对“永恒承诺”的迷恋,转而肯定爱情在当下的价值。七年后的重逢场景中,温暖的拥抱与深情的凝视仿佛凝固了时间,使观众在数字的跳动中重新思索爱情的本质——重要的并非结局圆满,而是相守时刻的纯粹体验。作为七夕档影片,《七天》本想展现“当下即永恒”和“重燃初心”的情感共情力,但未能将这一概念贯彻到底。最终影片以向商业妥协的方式结尾,使得前期的所有探索付之一炬。

  刻意悲情与强行美满的双重失衡

  尽管《七天》在叙事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其艺术处理仍存在明显缺陷,尤其在悲情渲染与结局安排上显现出审美失衡。

  “以悲衬悲”手法的过度使用导致情感表达流于表面。为强化倒计时的紧迫感,影片反复呈现两人分别时的场景,多次运用哽咽、流泪、沉默等类似手法,使悲情表达逐渐模式化,不仅未能深化情感冲击,反而因心理超负荷而引发观众的疏离感,暴露出导演在情感调度上的单一和匮乏。相较之下,片中少数“以喜衬悲”的处理反而更具艺术感染力:七年后再遇时,陈丑时下楼梯后折返的逗趣举动,同时触动角色与观众的笑点,却在欢笑中更深刻反衬出离别之痛。此类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有效平衡了悲喜张力,避免了刻意煽情之弊,增强现实生活质感。

  更令人失望的是,结局未能挣脱传统的“大团圆”模式,“强行美满”的设计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当倒计时归零后数字突然消失,男女主角在明亮的音乐中相拥于桥上,虽然满足了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却实质上解构了影片建立起的现代爱情观。这种向商业压力妥协的处理方式,不仅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深度,更暴露出国产爱情电影在创新中普遍存在的“虎头蛇尾”现象。倒计时设定的本意在于揭示爱情的瞬时性本质,而数字消失的魔幻现实主义处理,使影片最终落入传统大团圆结局的窠臼。

  中外影史中,不乏以遗憾收场而余韵悠长的爱情经典:《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错过,深刻揭示了爱情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山河故人》里沈涛的独舞,诠释了时间与距离的情感重量;《蓝色情人节》则通过非线性叙事展现了爱情消逝的必然性。相比之下,《七天》结局的突兀转变,造成了情感发展的断裂感,使得本应动人的爱情故事失去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反映出创作者在人物塑造和情感刻画上的功力不足。这不仅冲淡了“珍惜瞬间”的主题深度,也削弱了观众已建立的情感共鸣:当“瞬时”变为“永恒”,所有的思考与感悟都失去了立足之地。

  爱情电影需要“内外兼修”

  《七天》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爱情电影类型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和思考。它试图打破外叙事主导的套层结构桎梏,使爱情从灾难、战争、阶级等宏大背景中解放出来。然而,其创新实践也警示我们:类型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突破,更需要内在情感逻辑的支撑。

  真正成功的爱情电影创新,应该建立在对当代情感关系的深刻洞察之上。当前社会中的爱情模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爱情叙事范式确实需要更新。但创新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忽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七天》的失误在于,它注意到了形式创新的必要性,却忽视了情感真实这个核心要素。

  优质的爱情电影应该做到形式创新与情感真实的统一。如《蓝色情人节》通过非线性叙事展现爱情消逝的必然性,《Her》借助科幻设定探讨数字时代的情感隔离,这些作品的成功在于创新形式与情感真实的完美结合。反观《七天》,其形式创新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这是导致作品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

  此外,爱情电影的创新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完全忽视类型惯例和观众期待的实验性作品,往往难以获得市场认可,但一味迎合市场又会导致艺术性的丧失。如何在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代爱情电影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七天》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唤起对爱情电影创新路径的重新思考。尽管存在明显缺陷,但它无疑为类型进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回归情感本体,才能真正触及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当前爱情电影创作需要打破两个极端:既不能固守传统的套层叙事模式,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健康的创作生态应该鼓励多元探索,既要肯定《七天》这样的创新尝试,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不足之处。

  未来爱情电影的发展,需要创作者在以下方面继续探索:首先是叙事模式的创新,要找到适合表现当代情感关系的新形式;其次是情感表达的深化,要避免浅表化的情绪渲染,追求更深层的情感真实;还有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要在保持艺术追求的同时,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

  《七天》的尝试表明,爱情电影的类型革新任重道远。唯有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寻找平衡点,爱情电影才能突破当前的类型困境,实现真正的艺术突破。

  (作者刘长宇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颢宇系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师)

 

  《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万物》:雅俗失衡的叙事断裂

  • 《七天》:爱情电影不能异想天开地谈情说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