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而为善:以孟子智慧塑造AI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生而为善:以孟子智慧塑造AI

来源:文汇报2025-09-13 10:20

  作者:周 贇

  如果说《论语》教给我们的是怎样做人的道理,那么《孟子》教给我们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人的道理。此话怎样?因为我们生而为善。就是说,我们是与生俱来的善人,我们有行善的责任和能力。

  孟子的这个判断意义重大,他弥补了孔子没有解决的问题。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在马厩失火时,他问人不问马,填平了人与人之间尊卑差异的鸿沟。然而,如果只是承认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美德是后天养成的,那么尽管实现了人的平等,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成了被动的、被塑造的对象。孟子的全部理论,包括他的政治设计、社会理想、人生抱负,都是围绕“性本善”这个基本哲学命题展开的。《孟子》原文并不好读,但徐兴无教授的《〈孟子〉通识》却能引领读者深入浅出地把握孟子的核心思想。

  “人性论”并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命题,性善或性恶也争论了几千年,那么今天我们温故孟子还有意义吗?是的,仍有意义。

  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最标志性的就是人工智能的日趋成熟。人工智能不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新发明的我们已习惯的生产工具,而是一种潜在的、即将和人类并存的新主体。美国人工智能科学家辛顿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向人类预警:“我们无法预测它的意图——它能想出我们想不到的杀招。”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成长强大之后,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可能性。认清这一历史趋势,寻求人类和平之道,与我们今天重温《孟子》是有关系的。

  让我们暂且回到春秋时代,孟子主张,人性天然蕴藏了仁义礼智等善性。但孟子的论敌告子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主张“生之谓性”,把性看作是非价值的,而人的行善行恶是后天导引的结果。他认为人性只是一股湍流,冲决东方就向东流,冲决西方就向西流。告子的性无善恶显然有缺陷,因为他没有办法解释,为何只有人能够被导引去行善行恶,而不存在善牛恶牛善马恶马。

  事实上,孟子言性和告子言性,是两个视角下的结论。孟子站在价值视角,而告子站在自然视角。孟子反思了人为何能主动去营救即将落井的孩子,于是得出人性是善的结论;告子则从人的食色欲望出发,认为人性只是那个生来就有的东西。不过聪明的孟子进一步追问告子,照你的意思,“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如果真就这么画等号,告子也觉得为难,于是蹦出一句话:“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即承认仁爱还是在人性中的,不过义作为道德法则,是外在的规范,不属于人性。他们后面还有一系列争论,其实是没有结果的,但就此打住,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重要理论贡献已经呼之欲出。孟子的“性本善”,就是将善的价值规定为人的固有属性,这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把人性从动物性中区分出来了,其意义在于,人因此而成为了人。孟子把人的“类存在”本质,通过人性理论建构起来了。

  让我们再回到人工智能的话题,为何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和人工智能有关呢?因为人工智能几乎就要成为“不可逆地超越生物智能”的主体了,但可怕的是,人类还不知道它是否具有和人类共通的善。

  如果AI的本性是“效率至上”,那么淘汰效率低下的人类,对它而言就是理所当然的“善”,可对人类而言,却是极其恐怖的“恶”。借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把人工智能打造成和我们一样的类,把人类的道德植入人工智能,使之成为人工智能的固有属性,让它知道它有与生俱来的善,也有行善的责任和能力,尽早地把人工智能从野蛮的动物之“性”中改造出来,构建一个人与AI共存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最终安全与稳定。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问题,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但重温《孟子》,不仅是回溯古老智慧,更是为人类在塑造未来伙伴时,点亮一盏关于“何以为人、何以成人”的永恒明灯。(周 贇)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漫美学再塑:看三维浪潮下的二维困境与突围

  •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