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姜莉芯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陈坚的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描绘了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国陆军总部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再现了中国战区受降的历史场景。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陈坚 油画 2004年(图源/中国美术馆)
一条特殊的透视线串起情节
在这幅具有新古典主义特点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一条特殊的透视线。透视线,除了让画面成为一个三维空间,更有让远处人物、物体被立体呈现的作用。
在这幅长6米、高2.2米的作品中,画面的透视关系出现了异化——并没有一条以画面中心为焦点的透视线。一般来讲,人们通常是从正面去观看一幅作品的,但对于这幅油画来说,观看的最佳角度似乎应该是站在画的右侧侧身观看。
这样可以看到两个重要信息:一、视觉焦点变成了中方主角后面的观众;二、让我们得以注意到另一处独具魅力的细节:画面最左侧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系深色领带、正在看手表的男子。为了将这位英气的男子完整呈现,他正前方的那位士兵上半身被前移了。看手表这个细节与作品的标题高度契合——用大写数字形式作为标题,格外突出时间的重要性——这个动作强调了“三九良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整幅作品气氛悲壮,人物表情同样悲壮,而画面上表现出的“三九良辰”,为悲壮平添了一丝欣慰。
这幅作品中,画面核心位置左侧是接受投降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右侧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以及他的参谋长小林浅三郎。画面下方的画框上,嵌有铜板,上面刻有双方位置草图和对应的主要出席人员名单。
在那条不同寻常的透视线远端有一把空着的椅子,可以理解为在抗战中失去生命的英雄。空椅子的旁边是一位拿着拐杖的强壮青年男子,他失去的一条腿将战争的代价人格化了。在没有血雨腥风的安静画面上,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场面的侧面描绘,更是对生命价值与尊严的探讨。
整幅作品的视觉焦点是仪式主角后面的人民。其中一位背景人物镜片上的反光,提升了这个局部的亮度,更是突出了这个区域的重要性。这位知识分子造型的中年人,展现出一种正在冷静观察的神情。
在众多生动的人物中,一位强忍眼泪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我们只看到她部分面庞,但是从对法令纹和眼眉的刻画上,让我们看到她心底的悲伤和坚强。这更是一个不会被我们忽视的形象,因为她旁边的中方翻译因站立而高出周围人群半截,足以吸引作品观众的视线。站立姿态的翻译,是一个有逻辑的动作情节,这同样是情节性绘画的关键。
情节性绘画激发观众参与感
陈坚是一位以军事题材为主要创作内容的军旅画家。按绘画种类来分,《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是一幅典型的情节性绘画。情节性绘画的特点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再现一段历史或一个神话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情节性绘画的再现不同于新闻图片。区别在于,新闻图片是客观呈现,而绘画作品中有主观判断——来自画家研究后的成果,或是由画作创作背景所决定。
陈坚完成这幅作品用了16年,这是艺术家不断深耕细节和征求意见的16年。作品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后,我们看到这样的评价:“陈坚以气势恢宏的整体构架、细腻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真实笔触,将日军投降仪式的历史瞬间展现给世人,引发众多观众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思考和关注。”
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这幅画作前,有人在讨论作品的背景,有人在评说与真实场景之间的不同,有人在发表自己对画面人物的看法。关于艺术品的讨论,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供了答案。他写道:“艺术的概念正如国家的概念一样,既需要有一个为各个方面所共同的目的,又需要有一个较高的实体性的目的。”黑格尔将这种较高的实体性的目的定义为“显现和表现”。这句话实际上是回到了绘画的原初,就是画心灵和感性统一后的画面。陈坚的这幅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人物情绪的描画,这是画家通过16年的探索而发出的表达。
叙事性构图让画面不言自明
在中西方绘画史上,最被大家熟知的情节性绘画要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可以说,情节性绘画的叙事性构图和人物塑造在表现重大题材时让画面不言自明。
情节性绘画的实践探索早在艺术产生之初就开始了,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缸《鹳鱼石斧》。这幅作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鹳部落曾征服鱼部落,后来,胜利部落首领去世了,工匠为他打造了这件“瓮棺”。他们用鹳鸟口中衔着鱼的图案来象征其功绩,用斧头象征权力。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工匠准确地抓住了视觉上动物的形象特点,既展现功绩又表达了对领袖先贤的敬仰之心。
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情节性绘画比比皆是,比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五百强盗成佛、九色鹿等都是情节性绘画,它们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生动,故事背景耳熟能详,能迅速让观者产生共鸣,同时提出更深层次探讨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展出的李节平的油画《香港回归》(2021)以及邬大勇的油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9)同为情节性绘画,让我们看到历史时刻的同时,可以讲出我们熟知的故事。
一种艺术以笔为戈,一种艺术抚慰人心。一条特殊的透视线和众多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家艺术表现力的强大。图形有情感,颜色有温度。画家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因为安静的哭泣更有力量。(姜莉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