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霖
读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书《画中有话》,有些话想聊聊。书中收录的是当代艺术家余友涵的部分画作与语录札记。他已于2023年12月逝世,然而读着这些文字和画,依然能感觉到他是鲜活的。
如今,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当代艺术,也不明白它们存在的意义。那么,不如听听余友涵的看法:“当代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当代艺术来源于文化。”
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是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直至19世纪末西风东渐的时代思潮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动荡,开启了现代化之路。余友涵说:“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创作技巧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用以展现现代中国绘画的新风格,是现代中国美术家的使命。”百年现代化之路,前贤已作出表率:林风眠、周碧初、吴大羽、赵无极、黄宾虹、吴湖帆……到了余友涵这里,他谈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的养分、书法、道家宇宙观等;而关于传统文化如何转译,他没有教条式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作品说话。他做的是将黑白作为创作的基调,去掉强烈的色彩对比,略加冷暖变化;运用水墨技法,去掉直线,改用曲线;遵循“天地万物与我合一”的道家思想,却并不那么直观地表现其思想,如作品中标志性的“圆”,体现了“一瞬”与“永恒”的关系;流动的笔触则象征循环的运动,一种虚静与生动共存的“阴阳”理念。他相信中国文化及艺术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都会与西方不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余友涵还写道:“艺术求新,但新不是唯一目标;艺术是创造,但创造不是唯一的要求。”“艺术需要诚实,艺术家更应该诚实,但诚实不是艺术。”“艺术追求完美,但完美的艺术最不完美。”这三句话颇有当代艺术的逻辑深意。作为当代艺术家,余友涵的艺术其实颇具观念意识,但他反对就“观念”一词大做文章。他为什么还要画没有“观念”的画呢?因为今天艺术的各式“观念”实在太多了。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新观念、哪些是旧观念,哪些是观念、哪些不是观念。他认为一味求新的艺术多了观念,却少了价值。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马克·罗斯科也说过类似的话:“绘画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它最终会消除所有的阻碍——画家和观念、观念和观众之间的任何阻隔。”
“我之所以坚持绘画,是因为绘画就像走路,人类发明了汽车和飞机,但还要走路。”余友涵用这句话作为结尾,也是对当下人工智能热潮之下、社交网络上到处传播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这一质疑的一种回答。(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