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文纪录片引“文化热”: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人文纪录片引“文化热”: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来源:海南日报2025-09-08 09:21

  作者:曾庆江

  《寻古中国》《文脉春秋》《农耕探文明》《本草流芳》……这些聚焦古代人文的系列纪录片,在央视热播后引发大众的“文化热”。它们通过“文物可触摸、历史可感知、文明可传承”的创作理念,构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在唤醒大众中华文明文化记忆的同时,完成了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当代诠释。

  科技赋能下的历史对话

  视频时代,说古、寻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各种科技手段的灵活运用,还是可以满足大众对视听盛宴的要求。在这方面,《寻古中国》系列堪称文物叙事的典范之作,它将考古实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让冰冷的文物成为讲述中华文明故事的鲜活载体。

  在《寻古中国·寻商记》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科技手段将古代都城的繁华、重要遗址现场、重要文物遗存再现出来,并刻意放大,让“渺小”的主持人身处其中进行相应的解说,既体现了古今对话性,又让当今的人类震撼于历史的厚重之中,从而建构起国人的文化自信。

  对于云梦泽,除了“气蒸云梦泽”这句知名度甚广的诗外,大众所知甚少。《寻古中国·云梦记》以历史为依据,通过云梦这个小小的视角来彰显楚国的兴与衰,既有文物的深度挖掘,又有历史的感喟,让大众大呼过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围绕睡虎地遗址中发掘的简牍《编年纪》,很好地还原了一个名叫“喜”的秦朝书吏的生活场景,从细部来打量历史,使沉睡的秦简变得活色生香。

  《寻古中国》的“水下考古单元”则展现了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在对上海横沙岛“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拍摄中,采用多模态驱动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水下遗址模型,观众跟随镜头“潜入”浑浊的江水,看到沉船货舱里整齐码放的青花瓷,甚至能辨认出陶罐上残留的中药气味,远比现场看得更加真切明白,从而很好地揭示了清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也让观众理解为何考古学家称沉船为“水下博物馆”。在威海甲午沉舰考古中,历史的厚重感与科技的精确性产生的情感错位,提醒人们“不能忘,不敢忘”,只有如此才能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这种叙事方式带有强烈的古今对话性,彻底改变了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即文物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够讲述历史细节的“活化石”。

  生活史诗中的文明基因

  《寻古中国》重点是聚焦于文明的宏大叙事,因此先后推出“古滇记”“古蜀记”“云梦记”“河洛记”“寻夏记”“寻商记”“寻周记”等,它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很好地体现出来。相比而言,《农耕探文明》则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通过二十四节气将镜头对准了支撑中华文明延续的农耕智慧,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生活史诗。

  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农耕往往有着鲜明的因地制宜性,《农耕探文明》在南北东西中寻找具有典型性的农耕生活场景,比如广东岭南的荔枝种植系统、黑龙江抚远的赫哲族鱼文化系统、江苏高邮的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新疆奇台的旱作农业系统,从而把中华农耕文明的立体性、悠久性彰显出来。文明不止于文字记录,更存活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探寻”就成为《农耕探文明》的文眼。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审视文明,并探寻文明的传承,构成了这个系列纪录片的主旨。

  在云南腾冲,作品聚焦的是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云南腾冲的乡村,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陆续开始了新一季的春耕。按照习俗,每到春耕季节来临,山寨的老乡都要举行一种被称作‘开秧门’的仪式,其中的主角是一头温驯的水牛。”作品结合腾冲地理特点,很好地讲述了槟榔江水牛的生理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劳作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和历史传承、时令气候、地理物象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彰显了“以水牛为魂的传统农业篇章,也印证了中国先民卓越的农耕智慧”。

  海南琼中的山兰稻文化系统也为《农耕探文明》所关注。在七月雨季来临之际,老百姓忙着耕种山兰稻,因为植物生长周期长导致劳作艰辛,但却代表着黎族同胞们一年的希望。作品在全景展示山兰稻种植过程时,还有意识地将黎族同胞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忙里偷闲中的黎锦技艺、“守”山兰时的防鸟弹弓……都在纪录片中予以展示。“琼中人手里的弹弓,并不会真的伤害鸟类,这是人与自然共生于这方水土达成的默契。”黎族同胞们这种颇具古风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人类文明基因传承的结果吗?

  人文精神的当代回响

  将大自然中的植物巧妙入药,从而守护人类健康,这是国人在长期生活中探寻出的中华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本草流芳》聚焦人类生活中具有药用的植物,从植物溯源、考古发现、典籍记载、食药同源、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切入,讲述中华本草的前世今生,同时使得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代得以回响。

  《本草流芳·十方九归》聚焦甘肃岷县,重点表现野生当归从近乎灭绝再到经过人工培植重返野外,体现了人们“认识本草、使用本草、保护本草”的历程。节目还创新性地将现代药理研究与传统经验结合,如通过显微镜头展示野生当归的有效成分,从而印证“当归补血”的传统认知,这种“传统+现代”的叙事方式,有效打破了年轻观众对本草文化的认知壁垒。

  本草生活在民间,因此《本草流芳》使用很多镜头来表现人类如何和这些植物打交道的过程。比如采药师傅可以根据树皮的纹路判断树龄,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味辨识药材,也可以在陡峭的山坡上安全攀爬……这些代代相传的生存技能,构成了本草文化的活态传承。

  “居大山之下,立广川之上,循文化坐标,见历史名城,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这是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的基本定位。它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微历史、小人物来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既关注历史人文,也关注当下的生活方式,更着眼未来发展,从而将城市最有特色的内容立体地体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厚重,更感受到传承。

  《文脉春秋·苏州》,从千年烟火气的葑门横街说起,再说到水陆并行的古城格局,兼及伍子胥、白居易、范仲淹等人的贡献,再说到老城保护,从而真正彰显出“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的文脉传统。当然,作品更多聚焦古城与当下人生活的关联。比如,无论是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园林里的奇峰怪石,抑或是评弹里的世情社会,都有着苏州强烈的人间烟火气。说到抚州时,由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顺手牵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在谈到锁业传统时就聚焦城市传统商业的布局;从采茶戏说到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无不体现了人与城和谐共生的特色,这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回响。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见天日》: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共识

  • 《浪浪山小妖怪》:“无名之辈”的挣扎让位于英雄套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