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艺术与救赎:弗朗西斯·培根的精神之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艺术与救赎:弗朗西斯·培根的精神之塔

来源:文汇报2025-09-07 10:08

  作者:李恩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的画作似乎十分晦涩难懂。尽管培根在创作理念上与抽象主义、极简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且他的呈现常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作为普通观者的我们依然会觉得它们不可阐释。即使是在后期较为温情的肖像与人体画中,赤裸、极端、真实、毫不妥协的情感也扑面而来,人物的悲痛、欢愉、哀恸或愤怒如同裸露的创口,让观者惊讶颤抖,甚至想要咆哮。

  事实上,在《艺术的告白:培根谈画录》中,隐藏着一条有关艺术与救赎的线索。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这位现代画家苦心孤诣营造的精神之塔。

  乍看上去,培根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拒绝上帝,庆祝虚无,践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他喜欢引用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经典台词来表达自己对存在的态度:“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儿意义。”想想福克纳那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喧哗与骚动》,便可明白,这几乎是所有现代艺术家共享的一种世界观。矛盾的是,不论是在培根早期较为极端的创作和中后期温情的人体肖像画中,我们都能找到许多宗教意味特别浓厚的“受难图”“教皇绘画”和“悲剧历史画”。尤其是在晚年伴侣离世、身体每况愈下、哮喘病持续发作的情况下,他在死亡的阴影中创作出了更多的宗教宏大叙事绘画。

  培根真的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吗?其实从《艺术的告白》中,我们可以隐约推断出,培根的救赎正是艺术与创造力本身。批评家伊格尔顿在《文化与上帝之死》中写道:“现代的历史就是为上帝寻找一位总督。理性、自然、精神、文化、艺术、崇高、民族、国家、科学、人道、存在、社会、他者、欲望、生命力和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时不时地充当了被取代的神的形式。”如果我们以这个框架来审视培根,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培根其实用绘画替代了上帝,将其变成了自己在世俗时代的信仰。他谈及创作中的意图和意外的那些话语,回荡着神秘感和难以言说性:“新画作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切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我在画的时候,突然,形象和方向仿佛从绘画材料自身中始料未及地涌现。这就是我所谓的意外。”绘画的完成伴随着理性无法解释的顿悟,在全神贯注的某一瞬间,艺术家似乎与上帝完成了沉默的对话。

  培根说自己厌恶形而上学与神秘主义,却又反复强调自己绘画中的直觉:“我认为是直觉创造了画中的形象……直觉非常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像是一场意外……以完全震惊的方式,生发出了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是一场意外,同时又是彻底的清晰历然。”读到这样的话,老练的读者会立即想起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画家丽莉,她在自己的孤独中依靠着直觉上下求索,只为完成一幅伟大的画作。在岁月的流逝中,生命陨落,海浪腐蚀了公寓,家庭被战争打碎,一切都是那么脆弱与易逝。再次回到了海边的公寓,丽莉“带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好像在一刹那间看清了眼前的景象”,随着最后一笔的落下,她“终于画出了在心头萦回多年的幻景”。人的生命终究抵抗不过岁月的流逝,唯有艺术能够不朽,能够带领艺术家实现他苦苦追索的“神秘灵交”。这种交流到底是什么,伍尔夫从来没有说清楚,培根在谈及时也总是使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但充满宗教色彩的语言。毕竟,如果创造力被祛魅了,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神圣性。

  绘画不仅带来了“神秘灵交”,也是作家获得不朽情感的方式。在第二任伴侣自杀后,培根画了大量纪念爱人的三联画。在1971年《三联画,纪念乔治·戴尔》的右联中,粉红色背景显示出温情的感觉,画家和爱人互为镜像,成了难以割舍的一体。只有在艺术中,他才能最终让爱人获得永恒,他们的身体、灵魂、生命才能够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没有什么情感比这更神圣、更强烈、更美好,也没有什么事情比失去这样的情感更痛苦、更心碎、更折磨。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培根把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献给了绘画,他画自己的爱人,画自己将死的肖像,捕捉血肉之躯的神韵与脉动。这是一位艺术家面对死亡时深切的恐惧与哀悼,也是他面对世界的狂暴激情与最后的温柔。

  现代艺术以反抗宗教开始,却终于构建了另一个“上帝”。在重建“美神”的道路上,现代派小说家追寻着福楼拜的脚步,操纵叙事视角,打破线性时间,将复杂多变的叙事风格变成新的信仰。如果说小说家还有一只脚扎根在世俗的土壤中,那么在艾略特、庞德等现代诗人那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拒绝交流的纯诗的诞生。而现代绘画则将这种精神求索推向了一个晦暗不明的逼仄之地。画家们孤独寂寞地探索着一种个人的神秘感觉,不为交流,只为构建一座独立于世俗生活的精神之塔。

  培根的对谈者米歇尔·阿钦波在前言中写:“弗朗西斯·培根努力塑造自己的缺失。他对抗框限,对抗精准表达与冥顽的绝望,结果是衰败,空化,湮灭,变质,腐坏,不停地流血,渗出,痛苦。他不寻求冲淡、缓释,他直面挑战,潜入最深处。他自深渊中归来,带来可怕的怪兽,那是我们曾描测到的物种,然而,在弗朗西斯·培根之前,不曾有人真正揭示过。”这样的总结可说是格外到位。(李恩)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见天日》: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共识

  • 《浪浪山小妖怪》:“无名之辈”的挣扎让位于英雄套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