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失声的三姐妹 回不去的莫斯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失声的三姐妹 回不去的莫斯科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8-29 08:43

  作者:朱彦凝

  俄罗斯导演季莫菲伊·库里亚宾执导、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红火炬艺术剧院版的《三姐妹》,与观众熟悉的布图索夫版和林兆华版不同,它并未对契诃夫原文本进行大规模的解构和改编,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手语演出,辅以字幕。近日,该剧的高清影像在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承办的“戏剧光影”活动中进行放映。

失声的三姐妹 回不去的莫斯科

《三姐妹》剧照 供图/新现场

  将私密空间公之于众

  走进剧场前,很难想象用四个小时欣赏一部“没有台词”的契诃夫剧作是怎样的体验;但观演后又不由得感叹,聋哑人的角色设定与原作是多么适配: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往往难以进行真正的沟通,他们常常自说自话,无法共情彼此的苦痛。

  当手语成为唯一的交流方式,人们表达的欲望会变得越发强烈,手语本身具有的动作性就会带来更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于是,观众的视觉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更加考验导演对舞台视觉元素的整体把握。

  该版《三姐妹》的舞台空间采用生活化的风格,还原契诃夫剧中日常生活的全景——故事并非发生在某个固定的房间,而是在客厅、餐厅、门廊、卧室等多层次的空间同时上演。有些角色或许下了场,却不意味着“没有戏”,人物在独处时卸下了伪装,内心真实的潜意识也随之显露。

  那么该如何将隐形的“私密空间”公之于众呢?舞美设计奥列格舍弃了所有的墙壁,转而在地上用白线划分区域,不仅让每个行动和事件各得其所,也能使观众对普洛佐罗夫家一览无余。现场演出时,导演允许观众在开演前自由登上舞台参观,并在观众座位上放置了舞台“平面图”,让他们提前了解房间布局,空间对于这部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契诃夫剧本里暗藏的生活潜流一一浮现,事件之间隐秘的联系也得以精准呈现。譬如对娜塔莎婚外情的处理,这个情节在剧本中表述得较为隐晦,一处是第二幕夜间娜塔莎谎称外出散步(实为约会),另一处则是借由契布蒂金之口说她和普罗托波波夫“有了一点小小的关系”。在其他排演版本中,这两处几乎都是用台词一带而过,观众很难在大段的主线台词之外捕捉到这个看似不那么关键的信息。但该版多重空间的舞台恰好给予库里亚宾导演展开多元阐释的机会,他为娜塔莎增加了这样一段调度:她在卧室打扮好后,几次伺机溜出去,都碰巧在门廊撞上有人进出,只能狼狈地躲在门板后。私密空间内夸张的肢体语言将“潜台词”变得清晰可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娜塔莎的心虚和急切,发现了曾经被语言遮蔽的细节,三姐妹对娜塔莎的厌恶也多了一个来由。

  同时,剧中人物形象的强化也得益于空间的变化,索列尼的疯狂求爱是这样呈现的:他闯入伊里娜的卧室,摇她的床、扇她巴掌,将她逼得躲进衣柜又对她下跪乞求。私密空间内的暴力行为让观众如此不适,索列尼这个情绪不稳定的疯子形象变得如此生动,这也为他后来在决斗中杀死情敌做了铺垫。

  除此之外,该版对“外界入侵”和“空间剥夺”的视觉表达十分鲜明。第一幕里,所有人都身着黑白灰色的服装,甚至连家具都是这种色调,唯有外来的、象征庸俗的娜塔莎穿着亮橙色的衣服、系着绿色腰带,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到了第三幕火灾发生时,来避难的人挤满了各个屋子,只有娜塔莎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她的(原本是伊里娜的)房间里独自敷着面膜,仿佛他人的遭际都与她无关。直到最后,整个舞台变得空空荡荡,屋子里的陈设被推到舞台后方,覆上塑料薄膜,三姐妹的家就这样被蚕食殆尽。

  对精神孤岛再阐释

  契诃夫在百余年前就预见了今天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与困惑,他笔下的人物也早就先于我们经历了这些创痛。显然,库里亚宾导演敏锐地捕捉到契诃夫对全人类跨越时代的悲悯,为此加入了手机、自拍杆和电脑等现代生活物品,演员的装束也贴近现代生活,力图让观众意识到,舞台上发生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

  在该版《三姐妹》的第三幕中,手机成了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全城失火造成停电,黑暗和烟雾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只能靠手机手电筒的微光照明,用手语交流变得愈发艰难。伊里娜对生活发出歇斯底里的哀号、玛莎向姐妹坦白心声的忏悔恰恰都在此时发生,但讽刺的是,她们根本看不清彼此倾诉的内容。就这样,观众在摇晃的微光中感受到反抗庸俗的挣扎和难以沟通的绝望。

  而屋子里的其他人在做什么呢?几乎无一例外都沉迷手机,屏幕的亮光将人群切割成一座座孤岛,导演更是巧妙地将玛莎与维尔什宁“嗒-嗒-嗒”的暗号也通过短信呈现出来。这何尝不是21世纪普遍存在的现代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渐疏远,内心世界日趋封闭,也难再注意到近旁真实的个体。

  舞台上这些发人深省的情境也并不尽是导演的个人化表达,而是契诃夫戏剧里一贯的思考。《三姐妹》中有这样两段让人深深共鸣的台词,安德烈说:“在莫斯科,你即使是坐在一家大饭店的大厅里,那里的人你一个也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你,你也并不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索列尼则说:“当我和某一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没什么,和大家一样,但是一到人多的场合,我就觉得忧郁、羞怯……”

  读到这儿,不由得感慨安德烈和索列尼不就是现在常说的“社恐”吗?人们希望在人群中把自己藏起来,包裹得严严实实。库里亚宾在二度创作中放大了人们畏惧社交、难以沟通的特点,使21世纪都市人的精神困境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清晰可见。也正因此,观众不会觉得他的这类设计是对经典的背叛或元素的堆砌,而是将其视为对契诃夫预言的再阐释,传递这位剧作家在百年前提出的问题,以及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隐忧。

  假如回到莫斯科

  如果说《三姐妹》的第一幕讲述了相遇与希望,那么最后一幕则是关于告别与新生。随着军队开拔,故交纷纷离开,房子也被娜塔莎霸占,空旷的舞台上,三姐妹彻底失去了栖身之所,她们终须直面“莫斯科回不去了”的现实。这时观众不禁疑惑,明明买张火车票就能去的莫斯科,三姐妹为什么迟迟不动身?“莫斯科”对她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倘若真的回到莫斯科,她们就能如愿过上幸福生活吗?

  从头到尾,“到莫斯科去”都是一个不断被谈起却从未付诸行动的幻想。正如拉康所言,幻想不受现实原则的支配,作为欲望的主体,人们在幻想中构建出“自我”,为了维系“自我”的稳定,幻想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因为人们在乎的仅仅是对它的幻想,一旦得到了,就再也不会想要它。三姐妹心中的“莫斯科”正是这样一个幻想的客体。

  与三姐妹身处的外省小城相对,莫斯科象征着俄罗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高贵的人文主义精神。11年前,年幼的她们被父母带到陌生而枯燥的小城,而今父母离世,她们回不去从前的生活,又找不到未来的出路。对于现在的生活,玛莎认为是“可恨的、叫人不能忍受的”,所以三姐妹只能在早已模糊的莫斯科生活的幻光中寻求自足。归根到底,“莫斯科”之于三姐妹只是一个空洞的字眼罢了,她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向往的究竟是什么。倘若结局被改写,她们真的回到了莫斯科,那里也不再是她们记忆中的模样,也许和当下的生活一样平庸,她们有朝一日仍会感到厌倦。

  同样,三姐妹理解的“工作”和“劳动”也都是抽象的符号,她们困守原地的状态让人想到《群盲》中的盲人、《等待戈多》中的幸运儿。库里亚宾导演为此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场面:12位演员同时俯身将头贴在桌上感受陀螺旋转带来的震动,而观众听到的却是单调的声音。这个近乎静止的场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正是这一刻,我们意识到三姐妹永远回不去莫斯科,她们陷入了丧失行动力而徒劳等待的人类困境。

  但契诃夫和库里亚宾没有让我们在悲观中沉沦。全剧末尾,当军乐声越奏越响,三姐妹惊觉自己能够听到声音了,她们转悲为喜,强有力地向崭新的世界挥手。当她们——以及台下的我们对“莫斯科”感到绝望之时,才开始从不切实际的理想幻光迈入真正的生活。这艰难的一步必然是痛苦的,但痛苦意味着蜕变,我们终将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度过余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存在的价值。(朱彦凝)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从高考题看阅读理解的精准性

  • 从《沙尘暴》到《扫毒风暴》,看时空艺术的圆与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