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8-28 19:20

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评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

  作者:毛夫国

  被誉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家”的迪伦马特,以两部杰作《老妇还乡》和《物理学家》奠定了其在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在二幕喜剧《物理学家》中,莫比乌斯虽然躲进疯人院里继续进行科研任务,仍无法摆脱政治集团的纠缠和迫害,虚构的情节让观众联想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例。《物理学家》发表后,曾搬演于世界许多国家的舞台,常演常新。近期,中国国家话剧院王剑男导演重新排演了迪伦马特的经典剧作《物理学家》。该剧在舞台设计、台词处理及情节设置方面均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剧作凭借其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反转,使观众在轻松的喜剧氛围中体会到悲剧的内核,进而引发对人类文明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剧照(闫巍/摄)

  怪诞风格的舞台呈现

  迪伦马特的戏剧普遍具有“怪诞”色彩。所谓怪诞,就是把现实中的事件、人物加以变形,使其呈现怪异荒诞的样貌,形成与现实疏离的陌生化效应,这种变形反而更能深刻映照社会现实。

  《物理学家》的怪诞体现在多重维度。首先,三位颇有成就的物理学家齐聚精神病疗养院。女院长的解释是“企业家和企业家住在一起,艺术家和艺术家住在一起,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住在一起”,只不过三人进入精神病院的目的不同:莫比乌斯为了避开野心统治者对科研成果的觊觎,继续研究以守护人类;“牛顿”和“爱因斯坦”则分属不同国家情报机关,被指派来刺探莫比乌斯的研究。其次,三位护士分别与所看护的物理学家相恋,却先后被对方杀害,杀人动机皆为掩盖真实身份。剧情通过警察调查“爱因斯坦”案时的对话引出“牛顿”案,又以莫比乌斯杀害护士长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厘清了前两起命案的脉络。全剧遵循“三一律”原则,时间限定在两个小时内,空间始终锁定疗养院客厅,使戏剧冲突更集中且富有张力。再次,当三位物理学家的身份暴露,莫比乌斯说服其他两位继续装疯以阻止成果危害人类时,女院长突然现身,坦言早已洞悉一切,她不仅谋划了全局,还掌握了莫比乌斯烧毁的手稿,其野心竟是统治地球、征服太阳系。

  荒诞的情节与反转设计,构建出有别于现实主义戏剧的怪诞风格。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精准的呈现:大幕拉开,舞台核心位置放置着一个象征核辐射标志的巨型三叶扇,它缓慢旋转暗示冷战军备竞赛的暗流涌动;女院长宣称掌控一切时,扇叶高速转动、中间指示灯变红,以可视化的末日预警引发观众的深思与警觉。

  人物形象塑造上,三位物理学家在疯癫与理性间切换的状态被生动演绎。邹易道饰演的莫比乌斯,面对前来辞别的妻儿,短暂疯癫后流露理性,又在无奈中以疯态将他们吓走;面对护士莫妮卡的表白,他时而疯癫时而清醒,杀死莫妮卡时的痛苦与疯狂都通过形体和语言精准传达了出来。李晔饰演的“爱因斯坦”,吴俊达饰演的“牛顿”,在幽默的表演中彰显出科学家保护人类的决心。江佳奇饰演的博士小姐,从初登场的正直形象瞬间切换为高傲奸诈的野心家,层次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迪伦马特的怪诞有别于荒诞派或先锋派戏剧,它拥有明确的主题、相对完整的情节和紧张的戏剧冲突,这一点在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三位物理学家的疯癫是核心隐喻:“牛顿”沉迷苹果落地的幻想,“爱因斯坦”拉着跑调的小提琴,莫比乌斯宣称与所罗门王对话。随着真相揭开,观众发现真正疯狂的是疗养院的女院长——这种理性与疯癫的倒置形成了强烈反讽,极具戏剧张力。

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以喜剧的手法承载悲剧主题

  与怪诞风格相辅相成的,是迪伦马特戏剧“寓喜于悲”的特质。有评论指出:“迪伦马特并非寻求传统意义上的悲喜剧——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融合,悲剧场面与喜剧场面的交替,他发展了现代悲喜剧的内涵,将悲情隐藏于笑闹之中,在荒谬中再现现实,外表具有喜剧形式,内在却是悲剧性的底蕴。”《物理学家》的情节设置与人物语言充满幽默荒诞的喜剧感,但深层内核却是悲剧性的,这种悲欣交集带来一种独特的观剧体验。

  剧中人物言行的反差制造了鲜明的喜剧效果。

  比如,两幕开头均以警长调查谋杀案开篇。在调查“爱因斯坦”谋杀案时,护士长莫妮卡反复纠正警长用语,不许说“精神病发作”“谋杀”等;当警长得知被害的女护士是空手道黑带冠军,想向女院长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却被告知院长正陪“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以平复他的情绪。第二次调查莫比乌斯谋杀案时,轮到警长不停地纠正院长的用语。还有,莫比乌斯和其他两位物理学家疯癫和正常时的言行反差,也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此外,莫比乌斯假托“所罗门国王显灵”躲在疯人院继续从事科研,而女院长向三位物理学家炫耀已掌控一切时,也套用了“所罗门国王显灵”的说辞——前者是一种权宜之计,后者显露出野心家的狂妄,这种呼应形成了极致讽刺。

  王剑男导演强化了原作的喜剧元素:警长对护士长啼笑皆非的问询,“爱因斯坦”跑调的小提琴和吐露舌头的表情,头顶苹果的“牛顿”用苹果砸向警长;真相揭开时,“牛顿”的手枪藏在苹果里,“爱因斯坦”的武器藏在小提琴中;女院长说出“所罗门国王踏着七彩祥云向我走来”时,本土化的“梗”更易引发观众共鸣。

  但“寓喜于悲”更深刻地表现在主题层面:所有喜剧元素最终指向悲剧性结尾——狂妄自负的女院长掌控一切,三位物理学家臣服于她的淫威之下。迪伦马特在剧中控诉罪恶和不公,以道德家的视角抨击不合理现象:女院长窃取科研成果建立商业帝国,“世界落入了一个真正的疯子手中”,她不仅妄图占领地球,更欲征服太阳系。正如他在《关于〈物理学家〉的二十一点说明》中所言:物理学的“后果涉及一切人”,“个别人想自己解决的任何尝试都必然失败”。他对世界未来的悲观,恰如剧中三位无奈的“失败英雄”。这种以喜剧手法表现悲剧主题的方式,正是迪伦马特式悲喜剧的独特之处。

  剧中小提琴协奏曲和重金属摇滚乐的极致反差颇具深意。两种音乐交替出现,既分割了情节的舒缓和紧张,也象征着人物内心世界的理性与疯癫。“喜剧是一种捕鼠器,观众一经陷入其中,必定会越陷越深。而悲剧则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前提,这共同体的存在如今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捕捉得到的,因为没有比譬如一个不相干的人坐在人类学家的神秘剧演出剧场里更滑稽的了。”国家话剧院版《物理学家》以怪诞手法构建出世界局势的镜像,四个主要角色疯癫与理性的双重面相被完美呈现,让观众在陌生感中触摸世界的真实。

  在荒诞中再现现实

  《物理学家》是一部哲理剧,其创作与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上世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期间,部分正直的科学家为避免人类遭殃,宁愿牺牲个人利益拒绝为军事服务,却遭到了迫害。例如美国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因拒绝美国当局制造氢弹的要求,被指控“亲共”“叛国”等,多年之后才恢复名誉。戏中物理学家躲进疯人院仍然难逃科研成果被政治集团利用的命运中,与现实何其相似。在当前背景下,《物理学家》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深沉忧思。

  剧中疯人院的隐喻意味深远。莫比乌斯放弃大学教职和优渥生活,主动选择装疯卖傻的艰辛道路。荒诞情节巧妙传递出人类生存困境,将尖锐的现实批判隐匿于其中。莫比乌斯以坚定信念与良知说服另外两位物理学家,他们一致认为,“我们不住疯人院,世界就要变成一座疯人院”,唯有永远留在疗养院。然而野心家女院长早已识破一切,撕下伪装坦言:三位护士分别爱上物理学家是她的精心策划,她已获取莫比乌斯全部的科研资料,物理学家们将被终身囚禁。《物理学家》的深邃思想,在荒诞剧情和幽默氛围中徐徐展现,尽显迪伦马特戏剧的象征主义和寓言色彩。

  迪伦马特声称,“我的剧作中写的是人,而思想、信念、哲学也多少是属于人的本性的。”王剑男导演注重挖掘戏剧剧中哲思:当疯人院从避风港变成终身监狱,疯癫和理性究竟该如何定义?观众在幽默与调侃交织的喜剧氛围中忍俊不禁,也在笑声中沉思。国家话剧院版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异化与变形,于怪诞中建构出更为真实的艺术世界。迪伦马特以现实主义为基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讽刺当下的罪恶、揭示世界的本质的艺术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呈现。

  《物理学家》以喜剧外壳包裹严肃的悲剧内核,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冷战年代的科学困局,更是人类文明永恒的生存考题。结尾处,女院长掌控局势,三位装疯的物理学家沦为被囚禁的“真正的疯子”,而权力欲望膨胀的“发疯”院长却成了掌权者。这部剧由此引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警醒和反思,让这部经典戏剧在新时代依旧彰显常演常新的舞台魅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沙尘暴》到《扫毒风暴》,看时空艺术的圆与缺

  • 解构西游,重写聊斋:暑期档动画的古典IP新语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