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可心
盛夏时节,各地书展如期而至,没有喧哗的叫卖,不追逐瞬时的流量,一场又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嘉年华,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南国书香节为期五天,许多名家活动在开场前就座无虚席。上海书展周末观展日门票早早售罄,一大早等待入场的队伍长得看不见尽头,鲁迅同款毛背心更是卖到断货。在数字化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这场实体书的狂欢为何还能点燃大众热情?
提供交流场。一场书展,不仅是人与书的相遇,还是人与人的相遇。南国书香节汇聚了格非、梁晓声、戴建业、康震等200余位海内外名家;上海书展马伯庸新书分享会开始前,800个号码牌早已发完。知名作家的到来,不仅为书展带来了人气,更提升了思想对话的深度和影响力。与单向接收文本相比,读者更渴望与作者面对面交流。见面会一座难求、签售会排起长龙,都折射出人们对精神偶像的情感认同和对深度内容的热切追寻。
强化特色性。不同城市赋予书展独特的气质,它们成为城市文化脉搏的真实跳动。江苏书展以《姑苏繁华图》长卷为蓝本,串联起近60位苏州文学代表人物;兰州书展打造了丝路文化市集、黄河文化市集、陇原非遗市集三大主题市集,还设置容思书院旧址打卡点,唤醒读者对甘肃最早书院的城市记忆;乌镇阅读节则将水乡氛围与数字基因巧妙融合,让诗意水乡变为流动的图书馆。
营造沉浸式。互联网解决交易的效率,而线下书展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提供的沉浸式文化在场感。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买到书,更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
今年的香港书展第一次设置“文化及创意产品区”,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带到现场。在上海书展中,湖南岳麓书社首次公开演出了参照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精心复原制作的汉服,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汉代服饰文化体验。去年在济南举办的书博会,更是通过元宇宙绘制了一个“天空书城”。这些创新体验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书是活的”,文化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
多年来,遍地开花的书展虽规模不同、方式不一,却共同构建起阅读活动的多元生态。从早期借助互联网推出线上书城,到拥抱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荐书,再到如今引入AI推荐书单,它们不断重塑人和书的相遇路径,让阅读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优秀的书展,应当具有超越当下的时代感。不能仅限于年复一年的展销重复,而应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主动回应时代议题。从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到对生态文明的关切,再到对地方文史的挖掘与重述,书展有能力成为引领公众思考重大议题的公共论坛。
书展还应打造独特的地域性,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如上海书展联动乌镇,不断拓展书展的外延。南国书香节串联起粤港澳三地,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独特的书展气质,使自身成为一张真正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算法支配注意力的时代,书展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人的尺度”和“思想的温度”。书展除了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短暂脱离、进行深度精神交往的文化家园,更创造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域,让人看到了阅读更多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书展,其标准不在于卖掉了多少本书,而在于它是否成功地激发了公众对阅读的久违热爱,是否促成了有意义的思想对话,是否让人们在合上书页之后,仍能感受到一种与更广阔世界相连的澎湃力量。
或许,这才是书展历经时代变迁而永不褪色的根本所在。(蔡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