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展因何点燃大众热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书展因何点燃大众热情

来源:大众日报2025-08-28 09:52

  作者:蔡可心

  盛夏时节,各地书展如期而至,没有喧哗的叫卖,不追逐瞬时的流量,一场又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嘉年华,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共赴这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南国书香节为期五天,许多名家活动在开场前就座无虚席。上海书展周末观展日门票早早售罄,一大早等待入场的队伍长得看不见尽头,鲁迅同款毛背心更是卖到断货。在数字化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这场实体书的狂欢为何还能点燃大众热情?

  提供交流场。一场书展,不仅是人与书的相遇,还是人与人的相遇。南国书香节汇聚了格非、梁晓声、戴建业、康震等200余位海内外名家;上海书展马伯庸新书分享会开始前,800个号码牌早已发完。知名作家的到来,不仅为书展带来了人气,更提升了思想对话的深度和影响力。与单向接收文本相比,读者更渴望与作者面对面交流。见面会一座难求、签售会排起长龙,都折射出人们对精神偶像的情感认同和对深度内容的热切追寻。

  强化特色性。不同城市赋予书展独特的气质,它们成为城市文化脉搏的真实跳动。江苏书展以《姑苏繁华图》长卷为蓝本,串联起近60位苏州文学代表人物;兰州书展打造了丝路文化市集、黄河文化市集、陇原非遗市集三大主题市集,还设置容思书院旧址打卡点,唤醒读者对甘肃最早书院的城市记忆;乌镇阅读节则将水乡氛围与数字基因巧妙融合,让诗意水乡变为流动的图书馆。

  营造沉浸式。互联网解决交易的效率,而线下书展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提供的沉浸式文化在场感。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买到书,更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

  今年的香港书展第一次设置“文化及创意产品区”,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带到现场。在上海书展中,湖南岳麓书社首次公开演出了参照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精心复原制作的汉服,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汉代服饰文化体验。去年在济南举办的书博会,更是通过元宇宙绘制了一个“天空书城”。这些创新体验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书是活的”,文化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

  多年来,遍地开花的书展虽规模不同、方式不一,却共同构建起阅读活动的多元生态。从早期借助互联网推出线上书城,到拥抱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荐书,再到如今引入AI推荐书单,它们不断重塑人和书的相遇路径,让阅读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优秀的书展,应当具有超越当下的时代感。不能仅限于年复一年的展销重复,而应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主动回应时代议题。从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到对生态文明的关切,再到对地方文史的挖掘与重述,书展有能力成为引领公众思考重大议题的公共论坛。

  书展还应打造独特的地域性,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如上海书展联动乌镇,不断拓展书展的外延。南国书香节串联起粤港澳三地,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独特的书展气质,使自身成为一张真正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算法支配注意力的时代,书展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人的尺度”和“思想的温度”。书展除了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短暂脱离、进行深度精神交往的文化家园,更创造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域,让人看到了阅读更多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书展,其标准不在于卖掉了多少本书,而在于它是否成功地激发了公众对阅读的久违热爱,是否促成了有意义的思想对话,是否让人们在合上书页之后,仍能感受到一种与更广阔世界相连的澎湃力量。

  或许,这才是书展历经时代变迁而永不褪色的根本所在。(蔡可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演而优则导:一场关于创作身份的艰难转型

  • 田 广:“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