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将革命故事扎根于剧种特色和文化土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将革命故事扎根于剧种特色和文化土壤

来源:文汇报2025-08-27 09:51

  作者:戴 平

  恰逢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立20周年之际,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来沪演出《延年和乔年》。陈独秀父子是安徽安庆人,《延年和乔年》是一个根植于安徽文化土壤里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与反动派抗争的真实写照,是一代青年用生命燃烧的青春史诗,更是我们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奋斗缩影。

  在悠扬的黄梅曲调声中,舞台聚焦于两位青年——陈延年与陈乔年,他们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毅然投身革命,展现了热血青年的担当与奉献,最终为了理想和信念在上海壮烈牺牲。

  在陈独秀父子的身上,观众不仅看到了他们澎湃的革命激情,更感染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坚定理想。

  编剧喻荣军说:“延、乔兄弟对于安庆来说,不仅是革命者,更是这座城的儿女,这里的人们对于他们有着深厚的爱戴和敬仰。所以在创作之初,我就决定一定要写情,以情动人,在情之中寻找立意,这是创作的根本。”编剧的初衷在戏里得到了艺术的展现。

  在剧中,除了延、乔兄弟由90后演员担纲,其余角色也大都由年轻人扮演。再芬剧院自成立以来,韩再芬坚持按照“全生大”的标准培养青年男演员——小生、老生、丑生都要能演。个个都能演大戏,而且要有特色,这对黄梅戏包容性强的特色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她培养青年演员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当下的文艺创作语境中,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延年和乔年》以戏为媒,架起历史与现代的桥梁,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打破了教条化的英雄塑造模式,拒绝将革命者简单地神化或符号化;而是展现了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追求与个性,让观众看到了英雄背后的真实人性。同时,它也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坚守了革命叙事的价值立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以艺术的方式传承革命精神。

  如对于陈独秀在建党初期,因对共产国际的盲从,曾对蒋介石抱有幻想,造成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直到延年在上海牺牲,才真正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延年和乔年在寻觅坚守革命理想过程中,从开始接触、欣赏无政府主义,到逐渐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这期间也经历了诸多思想上的挣扎和实践的挫折与失败。

  1927年,29岁的陈延年在上海龙华被杀害前,面对军警威逼他跪下,他戴着脚镣始终挺身而立,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这种浩然正气,是自幼被父亲“教训”出来的。一天,在码头上,少年陈延年出于同情和善心,代替老长工受罚下跪,父亲陈独秀见状后对延年严厉呵斥甚至用木棍打他,命令他马上站立起来,说道:“面对欺压,一个人如何跪得!”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陈独秀对儿子人格塑造的从严要求,也反映出他独特的教育方式。陈独秀不希望儿子在强势威逼下轻易屈膝,他用粗暴生硬的方式,教会儿子什么是骨气;而延年虽然倔强反抗,内心却也在父亲的严厉训斥中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这种复杂的父子情感,在后续剧情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黄梅戏《延年和乔年》以戏曲之形,颂革命之魂。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为传统戏曲演现代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它突破了传统黄梅戏表演形式,通过细腻的舞台调度,青春焕发的造型,强化革命者前赴后继的悲壮感;尝试以多时空交织的戏剧结构打破线性叙事模式,让历史场景与现实时空形成对话,增强戏剧张力。“皖江水、菱湖浪、倒扒狮、迎江寺、振风塔”的吟唱,“大南门的牛肉包、江毛水饺、芝麻饼包油条、山粉圆子烧肉和鸡汤泡炒米、荷叶包文火清炖黄牛蹄”的香气弥漫,也使戏更增添了地方气息和生活情趣。

  《延年和乔年》并没有选择用高亢激昂的曲调来演绎革命题材,而是从剧种特色出发,注重刻画兄弟两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故事。陈儒天的作曲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交响元素,使音乐既有黄梅戏的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三位男性主角性格迥异,音乐形象的精准定位以及情绪色彩的细致描摹与区分,实属不易。剧中三人的唱腔在传承剧种传统生行声腔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突破。以黄梅戏的抒情特质为基石,巧妙地将革命历程中的艰难险阻与斗争精神,转化为充满诗意的艺术表达,融入了丰富的现代音乐元素,节奏变化多元、和声层次丰富、旋律色彩斑斓。延年和乔年少年时期的唱段,声腔旋律简洁优美,节奏明快流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蓬勃朝气。

  该剧运用多种闪回、并置、跳跃式的舞台手段,以独特的拼接方式来展示人物、讲述故事,这也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得情绪递进与核心唱段的表现面临障碍,但该剧主创在传承创新中,巧妙地化解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陈延年与吴爱媛的情感线索,同样体现了浪漫诗意的青春和美。延年坚守“六不”原则拒绝儿女情感,却在一些细节中流露出爱意柔情;吴爱媛从上海追到北京,那份“与君相伴是我的真心”的执着,与革命理想、壮志豪情,形成了微妙的情感复调。这朵未能绽放的爱情花苞,为革命叙事增添了一抹凄美的色彩。

  青年演员王泽熙饰演陈延年,青年演员马腾饰演陈乔年。两位演员形象俊朗,英姿勃发,表演用心用情用力,真诚感人。饰演延年的王泽熙,嗓音清脆,文武兼备,技艺突出;饰演乔年的马腾,嗓音醇厚,身段潇洒,表演细腻,充分显现了黄梅戏唱腔质朴流畅的特色。潘伟饰演陈独秀,其声腔威严苍劲,表演成熟老到并极具性格化。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韩再芬在戏里让台,出演陈独秀原配妻子高氏。这个角色的戏份很少,只是在结尾两个儿子牺牲后有两段唱。这两段唱,采用低回沉郁的“平词”唱法,通过气息控制,表现她的隐忍、坚定和深深的母爱与伤痛。唱腔清脆甜润又不失端庄醇厚,每一个字的唱,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韩再芬的这两大段压轴唱段,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共情和热烈鼓掌。

  交响化的音乐设计与简约写意的舞美风格,赋予剧目厚重的史诗质感。舞美设计以简约线条勾勒历史厚重感。为了呈现时空交叠的舞台效果,团队采用了三轴旋转机械装置,但这也给演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适应动态舞台的惯性变化,又要在转台移动中完成高难度身段动作。演员表演要与机械转台形成精准配合,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般,增加了难度。王泽熙为驾驭旋转的巨型转台,每日闭关苦练三小时以上,在旋转平台上练习甩袖、跪步、旋舞等高难度动作,在行动中紧盯舞台边缘的荧光坐标,逐步找到了“人台合一”的节奏。

  黄梅戏《延年和乔年》是继《徽州女人》《徽州往事》之后,又一台品相很好的革命历史剧。但因尚属初创,在剧情进展、叙事结构上,似乎有过于跳跃、错杂的现象,恐难以做到雅俗共赏;相信编导会再进行细致梳理、不断修改打磨,一定能更上一层楼。(戴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 Labubu出圈:中国潮玩IP的文化价值与未来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