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邵岭
《浪浪山小妖怪》超越日本电影《铃芽之旅》,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二维动画电影的新科票房冠军。观众用脚投票,给这个为《西游记》中无名小妖立传的故事最热烈的回应。
《西游记》中,妖怪试图取代唐僧一行去取经,这个桥段成为《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起点。
而放眼近年来的“故事新编”,像这样超越惯常改编策略、在“经典留白处”深耕并铺展出新故事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偶发案例。创作者们不再满足于从原作中提取关键元素或经典情节进行改编,而是将目光与笔触探入叙事的缝隙间,以当代视角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补写,为传统文化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也是更有效的路径。
经典文本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或遮蔽微观个体的生存逻辑,这是当代创作者们得以用小人物视角进行想象与填补的重要前提。
《长安的荔枝》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意象拆解为九品小吏李善德的生死项目:计算荔枝腐坏时间、协调驿站资源、应对官僚推诿。当他面对杨国忠,以一句“右相可知道”带出一连串灵魂拷问,荔枝从贡品符号裂变为权力压榨的见证,跨越千年照见当代职场生存法则。
正如童话故事往往结束于“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经典故事也大都在功成名就处落幕。而当代叙述者则执着于追问“然后呢”——游戏《黑神话:悟空》便是以“真假美猴王”为起点,讲述成佛后的孙悟空面对信仰崩塌的故事。当玩家操控的“天命人”发现斗战胜佛金身下腐朽的猴毛,当一句“既见未来,为何不拜”在空荡大殿回响,这不是简单的续写,而是对英雄归宿的精神质询。
在解释四个小妖为什么没有名字时,《浪浪山小妖怪》的编导於水说,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
这恰恰解释了这股创新浪潮背后的文化逻辑:从标本式传承,演进为活态性对话。
这是与经典文本的对话。
无论是浪浪山小妖怪的自我找寻,还是盛唐小吏的职场困局,这些生长于“经典留白处”的当代叙事,不再跪拜于传统的光环之下,而是端坐在经典的对面,以平等的目光审视那些被时光镀金的故事,轻声问道:“如果重来一次,你是否还有新的可能?”
这是与时代精神的对话。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写道:“人们看见天空中旗帜在飘扬,但是吹动它的是风。”优秀的创作者能敏锐体察时代风尚,并且以作品积极回应时代情绪。
为什么那些被遗忘在经典边缘的配角乃至无名氏屡屡成为当代想象中的主角?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也可以顶天立地的时代。
这种充满敬畏又不失锐气的叩问与回答,或许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永恒生命力的真正密码。(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