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宋建明
近年来,随着“国潮”热度持续攀升,聚焦中国色彩研究的著述、文集、图册等出版物越来越多。在琳琅满目的“国色”主题书籍中,青年学者陈彦青的新著《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脱颖而出。
这部作品中,作者创新性地引入现象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方法,深入辨析中国传统色彩的“观念”本质,分析色彩的礼制秩序与间色转换,结合大文化背景阐述色彩与历史的关系,并关注生活色系与物候节庆的对应,颇具深度。作者文笔优美流畅,书中配图与文字意境相融,读来隽永清新。
(《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陈彦青著,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传统色彩的体系化认知
“故色中华”命题宏大而宽泛,作者以“中国色彩十二题”展开的论述,为传统色彩研究搭建起清晰框架。通读全书,其内容可归纳为三个维度,虽未必能完全涵盖作者深意,或可勾勒研究全貌。
在中国传统色彩叙事探源层面,书中第一题“时空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观念设计”、第二题“伦理:中国人的色彩秩序与间色转换”和第三题“国色有始终:德运与象征”,主要探讨我国古代色彩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色彩体系(如“玄黄”“五方正色”“五土色”“正色·间色”等)并非单纯的视觉分类,而是植根于先民的宇宙观、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中。其源头可追溯至象征混沌初开的“宇宙洪荒”和代表天地形成的“天玄地黄”,色彩在此被赋予理解世界本源和秩序的意义。
中国传统色彩的本体复杂性是研究的第二重维度。第四题“视觉的变身:中国色彩的符号秘密”、第五题“消失的色彩:谁知流黄麹尘色”、第六题“恋色:中国人精神空间里的视觉羁绊”及第七题“人世间:时令、日常之色彩”,围绕色彩感知、定义与应用展开:以紫色从“间色”到皇家象征的嬗变,揭示色彩符号化的权力逻辑;通过还原汉唐流行的“流黄”“麹尘”等色的应用场景,揭示传统色彩研究中实物考证缺失与语言描述歧义的双重困境,展现色彩文化在不同阶层的呈现形态。
第三是探讨对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价值的恪守与品鉴。第八题“可见与不可见的:中国色彩的诗意与想象”、第九题“格调与形容:中国色彩二十四品”与第十题“纠缠与关涉:中国传统绘画色、墨观念之间”,分别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通过借鉴现象学、符号学和人类学等方法,综合剖析色彩在东西方文化中所引发的诗意情感,揭示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情感、生命意识与诗性想象的审美逻辑;巧妙借用古代《二十四诗品》中论诗歌风格的命题,展现色彩超越视觉意象之美的特质,呈现从诗意传达的意象、景象到物象,以及物色所显现的中国色美感;聚焦中国绘画重彩与重墨长期并行的发展路径,探讨中国色彩的表现方式及其价值观追求。
此外,第十一题“异域之眼:看不见的中国色彩法则”,探讨了色彩文化身份、叙事与外界认知差异引发的话题。在第十二题“中国色彩与当下现实”中,作者剖析反思当下“国潮”“国色”盛行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期望探寻出未来发展的路径。
文本阐释与图面展示
在色彩学叙事中,为实现清晰表意,作者创造了一套图文互证的表述方式。与主题阐释相关部分,大多配有古代文物、绘画及其形象提取图、关键话题示意图、分析图、应用场景图、颜色演变导图,以及颜色故事色貌推测色谱等近似含义的图例。尤其是推测色谱,需要作者大胆设想、细心求证,这不仅依赖丰富的色彩知识、视觉阅历与实践经验,更离不开艺术想象力与才华的支撑。
除学术价值外,该书的装帧设计亦极具匠心。若要举例说明设计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完美契合,第九题“格调与形容”再合适不过。作者在此借题发挥,独创“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说,沿用诗品论中的命题展开叙述。
作者认为,人世间万物皆可形容,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表达之必须。色彩亦然,亦有格调。作者从二十四诗品的具体表述与形容出发,在中国传统色彩的宝库里,找到其美学观念与应用上的品类关联,并以“二十四品”色予以具体呈现。如首品“雄浑”,指由内而外的整体包容气象,其色彩重整体意象,在“诗品”中有“荒荒油云”“油紫”等具体语言表达,文侧配以光影中的松树等图以作说明。
此处,文本阐释与图面展示巧妙呼应,生动呈现从质感到韧性、从朴素到华丽、从现实到超然的主题叙事,演绎了古代色彩与诗品意识的交融,让读者领略古代中国色彩的独特魅力。“冲淡”“高古”“清奇”等富有诗意的色名、色泽、色貌与意象、意境交替呈现,作者在古今对比与夹叙夹议间,剖析中国色彩的审美格调与形容特质,这般创新叙事韵味十足。
跨越时空的色彩对话
审美活动往往带来愉悦之感,但作为一门专业的色彩赏析,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训练。例如,要具备绘画基础,在运用颜料塑造景物色彩的过程中,方能洞悉调色板上颜料转化为画面绚丽色彩效果的内在规律。人们正是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积累视觉经验,提升色彩审美能力。此外,色彩学属于交叉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史哲、自然科学中的工学技术,以及艺术学科内的诸多专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探究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领域,堪称色彩研究中难度极高的领域之一。要在这片混沌中开辟出清晰的叙事路径,研究者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与传统色彩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还需具备卓越的想象力与表达才华,才有还原色彩效果的种种可能。
品读全书,仿佛跟随作者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一路探险、发现、迂回、思考。书中“十二题”恰似他在探索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途中设立的十二处营地。全书不拘泥于统一的文本体例,更像是一部文集汇编,正因是阶段性成果,反而让思路自然蔓延,表达鲜活生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打开了一扇守正的学术探秘之窗,让人们得以了解我国古代色彩认知与应用背后的故事,以及有待深入探究的线索。(宋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