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进与新,是潘玉良一生的关键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进与新,是潘玉良一生的关键字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8-14 10:15

  ◎姜莉芯

  玉良——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画展

  2025.7.5-8.24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玉良——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画展”,展出了潘玉良(1895-1977)的白描、油彩和彩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家,更是让人将新文化运动与这位传奇女画家联系在了一起。

潘玉良 《合手书自画像》 年份不详 布面油彩图源/北京鲁迅博物馆

  面具是对自身、文化和社会的思考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在发刊词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些标准也同样体现在陈独秀关于“美术革命”的论述中。

  陈独秀曾多次为潘玉良的作品题跋,赞她“合中西于一冶”。在潘玉良的白描作品《侧坐女人体》(1937)题跋中,陈独秀说:“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题文中两个关键字“进”和“新”,成为潘玉良与新文化运动精神共振的注脚。

  鲁迅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同样注重在美术作品中体现进步思想。坐落在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在藏宝阁常设展中并置了潘玉良的彩墨画《双人扇舞》(1955)与珂勒惠支(1867-1945)的版画《面朝右侧自画像》(1938)。珂勒惠支是鲁迅极为推崇的艺术家之一,1936年,鲁迅曾编辑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在馆方提供的作品介绍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这幅自画像如同在与现代德国无言对话,承载着她自身名誉的悲怆与追求不朽精神的倔强……”无独有偶,在潘玉良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左侧舞者特意将左手中的面具全貌呈现于观众,面具和镜子的意象在潘玉良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关于“镜像阶段论”的阐述中指出,镜子同样是面具:镜像中的“我”与“自我”并不相同。

  此次在鲁迅博物馆展出的彩墨作品《拿假面具女人群体》中,我们看到很多面具。作品年代不详,但从彩墨这一媒介上来看,属于潘玉良艺术创作晚期的作品。

  画面上有八位女子,她们体态丰腴,神态和姿势各异。从艺术表达上来说,表现的是多样化的人物性格特征,画面焦点是左起第三、四位女子:第三位女子凝视手中面具,似恋恋不舍,她身旁的同伴正摘下面具,仿佛还沉浸在佩戴时的情绪之中;她们右边的两位背朝观众,跪坐者膝前并置着两个面具,似乎正在催促其余人尽快归还,半坐者姿势独特,仿佛是浮坐在空中,扭身回首好奇地看着中央二人;画面右侧的两位女子像是在照同一面镜子,其中一人左手拿一面具同时牵起红花布一角掩盖身体;左上角的人物反手绕颈,手持镜子摆出了高难造型;左下角女子盘腿而坐,神情严肃看向画面中部,像是位旁观者。

  在西方古典油画中,只有女神以赤身示人,并且画家总会通过美丽风景来展现女神的光辉形象和饱满的情绪。而在潘玉良的这幅作品中,并没有画风景,取而代之的是以红、绿和黑色调为主的横竖短线条。这说明了画中的八位女子与古典西画中的赤身女子的象征意义无关。

  潘玉良用暖色调、冷色调和颜色深浅将八人进行了区别,同时作品名字中的“女人群体”四字,更是耐人寻味。这一感觉还体现在此次展出的彩墨作品《别说了》上,仅从作品名字已经可以感受到潘玉良对当时“吃人”社会的拒绝和挣脱。从画面背景的处理上来看,这两幅作品完成的日期相距不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可以在潘玉良多幅作品中看到更多“面具”。这些作品包括《假面具》《真面目》《芍药与面具》《跪坐拿面具的裸体》《裸女及面具》等。面具,在绘画中通常象征虚伪人格与社会伪装,兼具掩盖与揭示的含义。面具反复出现似乎与她的身世有关。

  没有面具的潘玉良自然、活泼、愉快

  潘玉良1895年生于江苏扬州,幼年父母相继离世,被舅父收养,这之后的经历她本人一直守口如瓶。1913年被潘赞化纳为妾室,改姓潘,开始识字、学画,192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却因出身低微不被同学接纳而被退学,同年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开启了留洋之路。1937年抗战爆发后,潘玉良再没有回国,直至1977年于巴黎去世。1984年,她留下的4000多件作品回到国内。

  潘玉良的身世版本众多,名字更是有陈秀清、陈玉良、张玉良、潘世秀、潘玉良和潘张玉良之说,她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电影(《画魂》1994,巩俐饰潘玉良)。在潘玉良的墓碑上,她的生卒年为1899-1977而不是1895-1977,名字也拼作了Pan Yu Lin,据说这是为了法国人念起来容易一些。这些不断变动的身份符号,恰如一层又一层的面具。

潘玉良 《双人舞》 1955 彩墨 摄影/姜莉芯

  而没有面具的潘玉良,自然、活泼、愉快。本次展出了一幅1955年的彩墨作品《双人舞》,与前文提到的《双人扇舞》相比设色温暖,平添了些许温柔。二人手中不再是黑色扇面,而是画上了红花,领口用白底红花的装饰取代了黑色的墨线。

  左侧女子着白底红花裤,梳双发髻,左手拈兰花指,手腕上的玉镯很显眼,右手持红花折扇。右侧女子右手执幡,左手拿着长流苏的红花折扇。红花、兰花指和镯子,让人看到柔美、矜持和幸福。可以想象,起舞时装饰与流苏伴随舞姿流转,幻化出多层流动花海。

  如果我们将《双人舞》和《双人扇舞》做对比,很容易看到有无面具的不同,这个不同,或者说理想与束缚,伴随潘玉良直到她创作的晚期。在这两幅作品中,女子的腰身凹凸有致,是西方写实画法,而两位女子的脚均在一条潘玉良特意皴擦出的直线上,这种平面化又是中国画的特点。

  在油彩作品《窗前女人体》中,她用西方画法描绘了两位互为关照的女性。近景中的女子坐卧在榻上,双眼闭合。潘玉良将浅黄的油彩涂抹在女子的轮廓线上,模仿了从女子右后侧打进来的光,而瓶花、茶几、美人榻很有马蒂斯《穿红色裤的宫女》的风格。远景中的女子因为透视关系显得十分小,动作与罗丹的青铜雕塑《思想者》有些相似(潘玉良同时是一位优秀的雕塑家)。

  这幅作品构图缜密:顺着光线,我们看到窗外颇具巴比松风格的自然写实的风景;两位女子在画中比例过于悬殊,似乎是艺术家特意为之。远景中的人物很容易被忽略,却是画面故事的重要部分,因为潘玉良将签名安排在了那里。人物大小的强烈对比,使镜像的存在或者说模仿的意义变得可疑,这也许是潘玉良向观众提出的一个问题。1955年,距陈独秀“美术革命”的议题过去了40年,“合中西于一冶”的题文内容过去了18年。潘玉良以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绘画,完成了比“改良”二字更加合理的艺术实践,是艺术的升华。

潘玉良 《农家院内》 年份不详 彩墨 摄影/姜莉芯

  可以说,潘玉良是在坎坷的经历中发现了面具的意义——我是他者。这四个字出自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这里的“我”,指的是每一个人。兰波将“自我”与“他者”对立统一在诗歌中,使诗歌徘徊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成为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现代人内心刺痛感的载体。潘玉良用画笔下的面具代替诗句完成了同样的表达。

  通过乐器透露出的潘玉良身世线索

  此次展览中的彩墨作品《演奏》似乎提示了关于她身世的一些线索。这幅作品被当做展览海报主图,出现在“引玉”展厅上二楼时最显眼的位置上。作品右上角有一枚“总是玉关情”的朱文印章。印文出自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的是对动荡中的故乡和身处险境的亲人的思念。画面上的女子长发齐腰,前额上留着厚厚的刘海。这种刘海是潘玉良自画像中的经典发式。她的头部紧靠着一把琵琶,沉浸于深情之中。身旁红皮书同样出现在《合手书自画像》中,进一步暗示画中就是潘玉良本人。

  2023年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的布面油彩作品《月夜琴声》描绘了女子正在演奏弹琵琶的场景。女子与琵琶表达的是潘玉良对潘赞化的思念。潘赞化(1885-1959)出身名门,年幼失去父母,两度流亡日本,与陈独秀互为知己。1912年任芜湖海关监督时,潘玉良轻抚琵琶,吟唱《卜算子》,由此引起潘赞化的注意。潘赞化怜悯她的身世,遂将她留在身边做妾室。据说也正是因其会唱曲和擅长乐器被同学诋毁为“身份低贱”,不愿与之同窗,上海美专不得已将她劝退。

  对于音乐和乐器,潘玉良一直在做着最动人的表达。无论是在二楼展出的白描作品《侧背女人体》中的曼陀林,还是在安徽博物院藏《春之歌》中的三弦,乐器种类不拘一格。1929年7月,潘玉良发表在《妇女杂志》上的《我习粉笔画的经验谈》一文中,她开篇即写道:“生性喜欢美术的我,对于音乐、雕刻、绘画,都曾经作过相当的练习……”潘玉良对音乐的熟悉和通过乐器来表达内心情感一直是有迹可寻的。

  “合中西于一冶”的一次次升华

  此次展出的油彩肖像画取自1939年到1949年的作品,其中的一幅《自画像》与藏于法国巴黎塞努奇博物馆的青铜雕塑《玉良自塑》造型相似。潘玉良墓碑上的头像,正是来自这座雕像。

  展出的白描作品均完成于1937到1945年之间。说到白描作品,让我想起一段佳话。在董松著《潘玉良艺术年谱》(2013)一书中写道,潘赞化曾题《潘赞化像》:“写字为难画更难,公麟妙意写琅玕。悬针古籀传真笔,周鼎商彝一律看。”题文中的公麟即北宋画家李公麟。想必潘赞化希望看到这幅作品的人能想到李公麟,可见潘赞化对潘玉良的欣赏与期待。

潘玉良 《花与扑克》 1941 布面 油彩摄影/姜莉芯

  彩墨板块是来自1946到1963年之间的作品。可以看到潘玉良用国画彩墨描绘出的法国象征主义的意象。比如《农家院内》,从作品中人物发饰和装束上,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农家院,画面中正在对话中的二人,肤色健康,身材挺拔。画面前景中有五只被刻意凸显出来的雄鸡,画家通过虚实相生的画法,将其描绘得极为立体生动,精神气十足。高卢雄鸡是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图腾和国家象征,法国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与暗示连接现实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另外,在多幅花卉静物的作品中,我们均可以看到有雄鸡花样的花瓶,比如此次展出的《花与扑克》中的花瓶。中国画与西方象征主义的结合,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潘玉良自由、健康和“合中西于一冶”的升华。

  这时,我想到了聂华苓在小说《桑青与桃红》(1980)前言中提到的观点:“有人说它是现实主义,有人说它是印象主义,有人说它是象征主义,有人说它是超现实主义,有人说它是意识流。我不懂那些主义。我所奉行的是艺术的要求。”这段话正是潘玉良艺术特点的写照。

  此次展览选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把观众拉回新文化运动影响之下的那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潘玉良更用作品合成了一位不拘一格、不断进步的女性。(姜莉芯)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当创作者背离了初心

  •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