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歌手2025》:赛制“绑架”了音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歌手2025》:赛制“绑架”了音乐

来源:艺评空间2025-08-10 10:03

  作者:刘长宇 李颢宇

  当竞技逻辑吞噬艺术表达时,一场音乐盛宴便沦为数据角斗场。当今,音乐竞技类综艺已成为观察大众审美变迁与文化生产机制的重要窗口。

  作为国内音综的常青树,《歌手2025》凭借直播赛制、国际阵容、技术创新等方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然而,在第十期张榜赛中,节目将“全员高压”推到了极致:返场歌手林志炫需连续击败第九期前三名中的两位歌手才能回归,而补位歌手黄丽玲却可直接加入。这种差异规则引发观众对其公平性的广泛质疑。当陈楚生等首发歌手将参赛比作“跑完4000米后仍需冲刺的短跑”时,歌手们身心俱疲的感受不言而喻。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当音乐被赛制“绑架”,其本真何在?

  赛制异化:高压机制下的艺术表达困境

  《歌手2025》的竞技规则堪称“生存游戏”的极端模板,“高压”氛围贯穿整个比赛。在第十期双重淘汰赛制下,林志炫的回归挑战被设定为“全胜”或“彻底离场”的悬殊选项,而同期补位歌手黄丽玲却享有免试特权。这种不对称的规则解构了节目宣称的公平竞技精神,暴露出制作方追求“戏剧冲突”而忽视艺术尊重的价值取向。

  “高压”赛制对创作自由形成了系统性的压制,使得歌手们为了晋级而过度消费音乐。为避免被末位淘汰,歌手们普遍倾向选择竞技型曲目,导致实验性音乐表达受到抑制。林志炫尝试京剧融合版《悟空》,因观众接受度低而排名垫底,单依纯“魔改”的《李白》却斩获第二,评审标准的飘忽不定映射出艺术创新在投票机制中的脆弱性。陈楚生等歌手在后台复盘经常持续至凌晨,身心双重透支成为常态。马嘉祺曾连轴工作超过30个小时,疲惫状态下登台屡见不鲜。当艺术创作沦为体力消耗战时,音乐的情感深度难免会让位于技术手段。巴西歌手艾莉西亚的雷鬼风格被指“现场评价高于观众预期”,语言隔阂与审美差异使她的表演陷入技术被认可却难获共鸣的悖论,国际歌手在跨文化竞技中遭遇系统性困境。

  在此种机制下,音乐不再是情感表达的纯粹载体,而演变为竞技策略的筹码。正如乐评人所言:“歌手们在台上卷唱功,节目组在台下卷控分,观众在屏幕前卷血压。”音乐不再是让人精神放松的艺术,而异化为一种另类的功利秀场。高压赛制将歌手们变成千姿百态的工具人,用不断反转的结果制造噱头,成为娱乐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

  技术迷思:互动革命与审美公正的悖论

  《歌手2025》以技术创新为重要突破口:4K超高清直播、AI情绪识别系统、虚拟听审座席等构建了沉浸式的视听场景。节目通过实时捕捉现场500位观众的鼓掌、起立、流泪等情绪反应,再投射至云端虚拟座席,试图打造情绪共振的参与感。然而,这套精密的情感监测系统本应是大众审美的温度计,最终却沦为流量操纵的遮羞布。

  技术赋权的投票机制暴露出深层矛盾,云端票数扭曲了竞技本质。第十期中,单依纯现场票仅6.7%垫底,云端票却飙升至17.53%;GAI现场投票获得第四的成绩,却被云端票拖累至淘汰边缘;年轻歌手马嘉祺连续多期凭借云端票数(16.8%)晋级,其第五期现场票数仅5.4%。当数据差异超出合理误差范围时,“流量民主”的虚伪性暴露无遗,公正便在“谁红谁赢”的潜规则前彻底崩塌。这种文化价值的“数字谋杀”揭示了云端机制的操控本质。当技术既能实时捕捉500名观众的流泪表情,又能精准抹除一段文化基因时,其标榜的“情感可视化”便沦为了选择性共情的工具。

  流量逻辑对专业评判的侵蚀,映射出平台在“Z世代占流媒体消费67%”市场现状的妥协。竖屏直播、弹幕互动等设计强化了娱乐性,却分散了受众对音乐本体的专注,沉浸体验呈现出反噬作用。当网友热议单依纯造型胜过唱功、GAI的江湖气盖过音准时,视觉奇观正在消解音乐审美的主体地位。

  技术本应是拓展艺术表达的工具,却在《歌手2025》中被异化为制造可控悬念的操盘手。当AI分析的泪水量比歌声情感更重要时,虚拟座席的荧光棒亮度成为晋级参考,音乐艺术正经历着赛博时代的祛魅危机。

  价值断裂:文化领导权之争的镜像舞台

  竞技类音乐节目表面是歌手竞演,实则是多元价值观的博弈场。首发阵容40%为外籍歌手的国际化布局,使其成为观察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微窗口。当美国歌手演唱《如愿》被赞诚意满满,日本歌手解析东方音乐美学引发共鸣时,本土歌手却在流量优先规则下陷入生存困境。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主体性的迷失。

  节目中频频出现的价值冲突,值得我们警惕。节目一边引入00后歌手缓解华语乐坛的断层焦虑,一边纵容马嘉祺淘汰林志炫的“名场面”,代际传承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当新生代依赖云端流量而非专业实力晋级时,行业传承的伦理根基便遭到破坏。

  李佳薇哽咽宣言“我要撕掉卖房标签,只留天后二字”,实则是她对艺人符号化的悲壮反抗,揭示出艺术尊严让位商业价值的现实逻辑。从选秀冠军到房产中介,再到重返舞台,李佳薇演唱的《天后》之所以引爆三网收视,正是因为其展现了实力派歌手在流量时代的集体困境。

  专业乐评人批评单依纯情感表达模拟痕迹重,粉丝却热捧其“真性情”;常石磊陪单依纯尝试实验音乐,被观众调侃“快跑”,折射出大众对艺术探索容忍度的缺失。这种分裂现象,使得节目在豆瓣的评分跌至4.3的历史冰点,而评价体系的混乱失序是其核心问题所在。

  破局之道:重建音乐综艺的价值坐标系

  面对种种困局,《歌手2025》中仍有可圈可点的启示意义。陈楚生连续八期收视第一的现象,证明坚守艺术的歌手仍能获得大众认可。李佳薇《天后》创造酷云收视峰值2.178%的节目爆点,昭示硬核实力才是穿透流量迷雾的永恒利器。当下,这些闪光点弥足珍贵,为行业转型提供了路标。

  音乐综艺的价值重构需要经历三重转向。首先,是从淘汰逻辑转向成长逻辑的赛制革新。借鉴韩红在音综《闪光的夏天》中所说的,“合作需突破舒适圈”,应减少末位淘汰压力,增加音乐工坊、跨界合作等创作型环节,让竞技场回归艺术实验场。其次,建立科学的分层评价体系。分离技术评审(声乐专家)、文化价值评审(民族音乐学者)、大众听审(现场与云端观众),达到三权制衡,并为爵士、民族、实验音乐等非主流风格设立保护性机制,避免文化多样性被流行霸权淹没。最后,强化技术服务于艺术伦理的理念。利用AI情绪分析作为辅助而非主导评判,开发审美素养测试筛选云端听审,建议设立流量歌手与实力派歌手分组赛道。

  进一步剖析,文化领导权的重塑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当主流媒体积极推动文艺评论“去种花,去除草,去阐释,去引导”,专业评论应主动破解“唯流量论”。正如对单依纯的争议,我们既要指出其《李白》改编在完成度上的不足,也需肯定其勇于艺术探索的精神。这种辩证视角才是重建健康节目生态的关键。

  《歌手2025》的终极悖论在于,它用最先进的4K直播与AI情绪识别系统精确量化了每个音符的震撼值,却无法测量音乐本该抚慰的灵魂。当李佳薇在黑色长裙中唱出“我嫉妒你的爱气势如虹”,十年沉浮化作声压撕裂空气,那一刻我们短暂触摸到艺术直击人心的力量。真正的封神舞台从不由投票器铸造,而是源自歌手将生命淬炼成声的赤诚。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审美从未存在一种客观且唯一的标准。若音乐要在“综N代”中重新获得发展,或许应从关闭实时显示票数的电子屏幕着手。

  (作者刘长宇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颢宇系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法之名》:检察剧类型化探索的得与失

  • 戏里戏外的世界:《戏台》的隐喻与讽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