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汉杰
《中国古代“黑科技”》一书虽名为“黑科技”,但其讨论的核心是人。全书由六部分组成,前三部分,为“古人的仿生智能系统”“古人的影讯技术系统”“古人的高能武器系统”,对应着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三种状态,仿生是人对自身机能的逼真复刻,影讯是人对身体功能的外部延伸,武器是人对自身安全的强力护卫;后三部分为“古人的智慧家居系统”“古人的生活‘科技’系统”“古人的智慧出行系统”,对应着人吃、住、用、行等生活需求。这样的写作首先体现了作者的组织意识,他是从人开始的写作;这样的写作也体现了古人的身体意识,古人的“黑科技”是从自身出发的创造和想象。
中国古代典籍中,富于个性思想和生活趣味的书,是今天探寻古人隐微生活和思想世界的重要窗口。作者自言“本书从子书当中重新挖掘对当代有价值的内容”,作者在写作时,也常带有一种古今对比的思路,于是我们得以很轻松地将古人的“黑科技”创造、想象与今人的科学技术对应观览。这种对应虽未必一一合辙,其内在逻辑则毫无疑问是一致的。
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会惊叹于秦咸阳宫中一吹奏就会有“MV影像”的昭华管,也会激赏于宇文恺建造的可以移动的“观风行殿”,马待封制作的可以自动出酒、控制出酒量的酒器。那么古人何以有这样的想象呢?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力是欲望。在作者所选取的120项“黑科技”中,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奇巧之欲,如书中“古人的仿生智能系统”部分所述之汉代的“跳舞机器人”、马钧的杂技木人、兰陵王的“舞胡子”、宋代的“水上表演机器人”等,这些创造并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确实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制造技能,增添了古人生活的意趣。二是方便之欲,如书中“古人的智慧家居系统”等后三部分所述之避暑凉殿、自动降温扇、速成酿酒器、转账系统、可以水上行走的靴子、飞行鞋等,这些器物切实与人的生活质量相关,是古人出于改善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创造或想象。三是贪恋之欲,如书中所述之可以出入国库的任意门、帮人收集钱财的神兽等,这些则体现的是人性中迷恋钱财、不劳而获的贪欲,古今皆有之。
从上述三种驱动力去看古人的这些“黑科技”,作者所要实现的当代价值便有了着落。作者将写作的暗线放在人上,以人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古籍中的故事或器物,那么人自古而来的特性便自然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力量,被激活了。
从内部驱动力中走出来,我们还看到作者有意或无意揭示出的另外一重颇有意味的外部矛盾性。
在数百本古籍的阅读中,作者编织出一张沟通古今的想象之网。从古人的想象世界中打量今天的生活,我们习以为常的机器人、电视、电脑、照相机、打印机等电子产品,自动调节冷暖、预报天气、检测疾病、快速行动等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人的脑海中似乎都已经预演过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我一直强调的,本书不在于传播某种知识,更注重的是传播想象力。”
中国人的想象力确实在作者的梳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书中很多与古人想象对应的当代科技发明,并非来自我们的想象。这就不得不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此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上去,即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里我们无须再重复许多学者的讨论。但是不妨从古人想象力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做一个注解。我们注意到书中所述的很多“黑科技”来自某本书的记载,或者某个人的想象,虽然其背后一定有着某种传统的传承,但更多的是个性思想的偶然超越。农耕文明中,社会被想象者身外的更为主流的文化所统治,这些想象难以形成气候。而在创造那些想象的人身上,我们往往看到,这些“黑科技”只是他们思想的“体操”,是他们生活情趣的自然呈现,缺乏付诸实践的行动。在道与术的争论中,道始终占据着强有力的地位,于是关于术的探索也往往止步于难上台面的个人趣味。
古人的想象有很多在现代成为现实,变成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物和技术,而且古人的许多想象超越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完成了一种超前的思想行动。可以说,在本书的集合中,中国古人在思想上似乎具有了某种现代性,如果按照本书的设计去检验古人的生活,那么至少在思维上,古人有着诸多与当下人一致的生存生活体验,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顺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确乎可以实现作者“传播想象力”的初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之所以为想象,在于其思维逸出现实生活的跳跃,它们往往是断点式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或许也难以获得同时代其他人的共鸣。于是我们以本书为出发点去了解古人之时,就有了以跨越时段的整体性思维去理解古人的风险。此时作者所强调的“不在于传播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如果我们以书中介绍的事例去揣度古人的生活,那么大概率难以获得真相,也容易由此产生历史循环、古今同一的错觉。作者写作中的古代“黑科技”意在对过去人们的想象进行收集、整理,是一种文献学意义的编纂,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梳理;与之相对应的当代阐释则意在帮助读者以自身当下的技术体验去感知古人的想象,是一种说明书式的引导,也是一种对于技术的想象性追问。在肯定古人创造和想象的同时,获得对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确认。
当然,本书意在转化古籍的叙事和语言,使其中所述及的“黑科技”被更多人读懂,或许不必有以上这一番相当烦琐的思考。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在作者的巧思之外看到其背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在真实的思维模式中看到蹈虚的思想魅力,在农耕的文化积淀中反思技术的发展逻辑,在猎奇的人类共性中保持自身的主体精神,更好地开掘本书给我们提供的想象沃土。
此外,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插图,作者使用AI辅助生成了很多帮助我们理解古代“黑科技”的插图。这些插图既古典又超现实,让人得以在阅读中获得更为形象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以今人可见的材料完善古人的想象,其所想未必是甚或一定不是古人脑海中的情形,不过在AI对古人想象的阐释中,我们的想象又前进了一步。(何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