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历史显影:《南京照相馆》的记忆叙事与文化救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为历史显影:《南京照相馆》的记忆叙事与文化救赎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08-03 11:06

  作者:马 喆

  电影《南京照相馆》依托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考证与真实人物原型,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聚焦几位平民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觉醒的历程,最终他们通过留存并传递日军暴行影像证据,完成“为众生显影”“为历史显影”的使命。影片以平民视角讲述战争,借影像“显影”隐喻历史真相浮现。同时,民众在战火裂隙中再度确认本土文化,既“看见”历史,亦“再认”精神根脉,实现对战争创伤的文化救赎。

  影片以照相馆这一空间收束多条人物线索:伪装成照相馆学徒求生的阿昌(苏柳昌)、用相机记录金陵日常的照相馆老板老金(金承宗)及家人、电影龙套演员林毓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逃兵宋存义,以及为日军效力却内心矛盾的翻译王广海。带着各自鲜活背景的人物在此交会,共同构成这一微观场域的群像。

  影片以宏大客观的视角再现南京的残垣废墟与尸山血海,将日军暴行与百姓无处可逃的绝望一并托出。叙事核心落在照相馆,人物的汇聚、关键事件的爆发乃至命运的转折皆由此展开。在此基础上,照相馆内人物的视点可一分为二:一类是直接目睹屠城惨象的阿昌、林毓秀、王广海与宋存义;另一类是视角被限制在地窖的老金一家,他们通过他人转述与察看阿昌洗印的日军屠杀平民的照片,间接获知外界发生的暴行。

  影片开场就将观众带入邮差阿昌的行动线。为了活命,他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本军官监视下首次冲洗底片时双手颤抖、冷汗淋漓,显影液中映出他本能的恐惧。其人物弧光是一条清晰的“懦弱—‘共谋’—反抗”递进线:首先是怯懦的旁观者,继而被战争逐步卷入,终以底片完成了他的“非武装抵抗”。人物从保命到留证的成长过程一次次具体化,观众也共享了人物这种“先躲后冲”的心理曲线。其间,阿昌和林毓秀被迫拍摄“良民照”——镜头里“共荣”布景与镜头外日军摔婴的反差,逼出了人物的道德震颤。随后,众人意识到再为日军洗印照片就是粉饰暴行。于是决定暗中多曝一套底片,留存屠城真相,将这份“地下证据”传递出去。阿昌由此完成向“觉醒记录者”的跃迁,亦使“让南京被看见”的核心命题显影。

  老金一家自日军进城便藏在地窖,暂未目睹街市上的屠杀;他们首次“看见”暴行的媒介,是日军强迫冲洗的底片。这些底片暴露出屠戮的真相,成为触发老金内在反抗的催化剂——他意识到“再多活几天”已不再是生存,而是共谋。于是,影像的显影过程同步对应了老金的蜕变:他提议将记录罪行的底片缝入各自衣襟,约定“谁能逃生,便由谁呈交法庭”。出城时,他断后掩护毓秀携幼子突围至安全区,枪响倒地之际,最终以生命完成“保护血证”的使命。

  宋存义作为平民群像中唯一身着军装却自称“一枪未发就逃”的人,原被贴上“懦弱逃兵”的标签;当他目睹阿昌冲洗出的日军屠杀照片,又确知亲人遇害后,底片遂成道德显影剂,映出他潜藏的正义与勇气。日军欲拆南京城墙石运回日本建“忠魂塔”,宋存义潜匿军车底部,手刃并以城墙石砸死日本军官,壮烈牺牲。此刻,其个人生命升华为民众抵抗的定格,也完成了他从逃兵到烈士的“二次显影”。林毓秀是小演员,平常都是在镜头边缘无人注目,城破后被迫为日军唱曲,却在暗中救下宋存义,将其藏入戏箱带至照相馆。她与王广海为情人关系,战乱中彼此庇护、情感真挚。战争将她一步步卷入:从求生到“护证”,最终携带底片和金家遗孤突围出城。影片末尾,她看见阿昌洗印出的那帧自己在《姊妹花》里一闪而过的影像——使这一平民女性的个人梦想、情感羁绊随着民族家国记忆一并显影。

  可以说,照相馆不仅是重要的叙事空间,更因“显影”本身暗含隐喻:暗房里,低角度镜头对准红色灯下的显影盘,人物双手浸入药液,动作似接生亦似验尸,底片在药水中缓缓显影,观众与人物一同检视。照片捞出晾干后,即成战争罪恶的民间铁证。导演将这些“记忆能否显影”的生死权交到人物指尖,也将这一历史记忆的重量直接呈交给观众。

  电影中的视点是一种权力装置:它天然让主导视点的人获得对事件的解释权,从而无声地宣告一种理智与道德立场。在前述叙事视角的基础上,一方面,影片在视点的呈现上同样显露出权力与道德的取舍。主要人物皆为平民,镜头始终依循他们的目光,多次让观众透过他们的视点看到惨遭屠戮的同胞。在日军驱赶数万平民至下关江边这一场景中,高机位俯拍再现史实,机枪扫射后尸体入江,江水瞬间染红。日军翻译王广海的妻儿亦隐没在受难人群中。镜头透过他呆滞而无处可逃的视点,让普通民众的死亡定格在枪口与江水之间,那一刻,被屠杀的不再是抽象的“万人”,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亲人。平民的视点在此贯通——观众与他一同看见:倒在血泊里的,正是任何一个“我们”。

  另一方面,影片以“双向对照”的视点转换,将观看与讲述的权力重新交还到正义一方。日本军官摄影师伊藤初次面对屠杀时因一时惊慌未能按下快门。战后,幸存者林毓秀携老金之子立于刑场边,毓秀果断举起相机,拍下战犯伏法瞬间。想象中,阿昌、老金一家、宋存义、王广海“复活”于人群中。此刻,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的受难影像,他们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记录,更宣告了观看与讲述权的彻底回归:正义的视点终由受害者亲手夺回。

  导演还以另一种对照将日军的文化暴力与民众的文化救赎纳入叙事。一方面,是侵略者的文化暴力:日军在废墟上演“大相扑”,将本土仪式植入屠场;“仁义礼智信”被军官曲解为殖民正当性的符码,暴露其虚伪的“文明”面具;攻占地标后强拍“胜利纪念照”、拆运南京城墙石回国建“忠魂塔”,以猎奇、亵渎与符号殖民的方式,强行将中华文化空间纳入侵略者叙事。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文化救赎:南京民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在瓦砾间低唱,方言与旋律成为未被征服的日常,维系着地方认同与情感共同体。影片尾幕,众人误以为获得通行证,实为赴死前集体合影。照相馆众人再次哼唱,老金手摇布景轴,幕布依次掠过故宫、长城、上海城隍庙等影像,狭窄空间瞬间成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此刻,个人命运嵌入家国版图,胶片与民谣共同成为“可携带的故土”。由此,民众在照相馆的方寸之地完成文化显影:以民族根性为精神资源,于战争创伤中重建破碎主体,完成了文化救赎。

  文化救赎亦体现为民众通过影像的自我救赎。影片结尾,阿昌揭下日军强挂在照相馆墙上的日本军官照,后在大火中与伊藤搏斗后牺牲。同时,伊藤发现被调换的底片都是南京百姓的照片。影片以交叉剪辑将民众照片与他们的战时遭遇并置——街头被射杀的平民、巷战中的士兵、救护伤员的护士——把个体命运叠进集体创伤,完成“众生显影”的终极升华:寻常面孔在牺牲中定格,亦使历史真相与正义同步彰显。

  阿瑟·丹托在《分析的历史哲学》中指出:历史解释必然蕴含“后见之明”——后世眼光不断把新事件纳入叙事,从而重塑过去的意义。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经历这种持续重构:从战时暴行到东京审判的证据,再到国家公祭与民间影像、口述、文学的反复讲述,意义链条被一次次重新显影。影片正是以“为南京照相”为主题,将影像化作历史显影的实践:让被战争肢解的主体重新获得自我讲述的能力,在被掠夺与重塑之间释放文化救赎。影像留住记忆,山河守护魂魄;唯有当平民夺回观看与讲述的权力,历史的底片才会在时间的暗房中浮现正义的图像。

  (作者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戏台》:荒诞时代的悲喜交织与讽刺锋芒

  • 破解“文化空心化”:从符号消费到精神内核的回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