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文杰
“历史画家应当是‘传唱’历史的诗人。”曾创作了《英勇不屈》《井冈山上》《娄山关》等一批经典历史画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如是说。怀着“传唱”历史的雄心,2009年,79岁的全山石先生同他55岁的学生翁诞宪,历时两年合力创作了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见图)。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凝固为永恒的视觉史诗。
历史画创作有其独特性,它既须用精炼概括的艺术语言再现历史的真实,也须融入创作者的认知和情感,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炼达到艺术的真实。确定主题思想,是创作重点。为此,两位画家收集了大量材料,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他们意识到,作品要超越历史表象,不能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而应从“《义勇军进行曲》何以被久久传唱”这一命题中寻找内在力量。《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以来,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团结向前,其中蕴藏的正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因此,两位创作者摒弃以田汉、聂耳等历史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传统思路,而从《义勇军进行曲》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入手,以象征手法实现破题。
歌词中的“血肉”“长城”“起来”“前进”等,既奏响时代强音,也为画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通过不断理解和感悟歌词意象,他们的构思逐渐清晰:以“血肉长城”为主要意象统摄画面。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用生命捍卫河山的爱国志士则以钢铁意志铸就血肉长城。两位画家将人物群像、雄伟长城与漫天硝烟等意象相组合,使画面整体具有一种精神的力度与象征的高度。
正如全山石先生所说,“创作这幅作品不能离开历史”。《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义勇军”,并非一支正式的军队,而是抗战时期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如何更好地刻画义勇军群像,彰显其精神伟力?两位创作者分析了美术史上大量经典之作,认为“团块化”是处理复杂画面最有效的办法。于是,他们借用前人智慧,把工、农、兵、学、商等不同阶层的爱国志士组合成一个又一个团块,使画面构图更加灵动、空间更加丰富。近景处,八路军战士、民兵、群众等形象错落分布,众人目光坚定、姿态勇毅,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墙,与远景处的长城相辉映,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中景处,浩浩荡荡的队伍则令静止的画面呈现出瞬间的动感。坚实的人物造型和巧妙的布局,不仅解决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的超时空表现难题,还有力展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视觉主题,增强了画作的感染力。
对光影的艺术运用,也是处理复杂画面的有效手段。它可以隐掉细枝末节,让层次清晰,凸显主体。这件作品使用了大量光影手段,大大增强团块轮廓造型变化的灵活性,呈现出戏剧性效果。画面的色调处理也充满象征性。天空中大块的黑色被一道红色划开,这抹红,是朝霞、是烽火、是热血,也是信仰。红色,曾多次出现在全山石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其蕴藏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整体来看,画面色调浓郁、对比强烈,既强化了战争的氛围感,又传递出人物不畏强暴的坚定信念。
音乐与绘画的交织共鸣,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久久回荡。两位画家以油彩“传唱”历史,以精湛的写实技法、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实现了歌词意象的视觉化创造,成就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传承并深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今,再次赏读经典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依然能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它以穿越时空的艺术光芒,持续照亮中华儿女的奋进之路。(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