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栗振宇
在今天看来,电影《地道战》不仅是一部经典作品,更是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跨越时空的非凡传播力;二是对几代中国人文化生活形成的深刻嵌入。
早在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就有统计表明,《地道战》是世界上观看人次最多、印制拷贝最多的黑白影片之一。20年又过去了,这两个数字仍在难以估量地攀升。
自1966年公映后,这部黑白影片为何长演不衰?它的“经典密码”是什么?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愈发感受到这部作品就像一把历史钥匙,它不仅开启了一段抗战记忆,更让我们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内核与时代质感。
电影《地道战》的经典性首先建立在真实战斗场景的还原与呈现上。影片本是一部民兵革命传统教学片。它的故事根植于冀中军民敌后抗战的真实斗争。
当时,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处处点燃游击战争的烽火,牵制了侵华日军大量兵力。尤其是在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更加意识到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的巨大威胁,于是在华北将主要矛头对准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冀中平原的地形地貌不同于山区,军民面对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处于无险可守、无处藏身的艰难境地。冀中平原当时的状况,就像电影《地道战》中描述的,“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见狼烟”。
绝境之下,地道战应运而生。
地道从最初用于藏身的地洞,逐步发展为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华北平原挖掘了一个巨大的地道网络。据冀中军区档案记载,这个地道网络的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堪称“地下长城”。地道内设有各种巧妙的机关设施,形成了能打、能藏、能机动的阵地体系,让敌人陷入了“看不见、打不着”的困境,饱尝带着满腔仇恨的炮火和子弹。
地道战是敌后军民在生死存亡中,被侵略者逼出来的群众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战术上的创新,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敌后军民把积蓄已久的家仇国恨,化作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化作痛击侵略者的枪林弹雨,化作酣畅淋漓的胜利……可以想见,这样的情景在当时是何等振奋人心。
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战斗场景,演创人员可谓下足了功夫。
电影《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来自作战部队,当过基层指挥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历。军事顾问王耀南,是一位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走出来的工兵专家,我军工兵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尤为重要的是,他直接参与指导过地道战。在电影《地道战》摄制之初,王耀南就向演创人员详细讲述了“地道战”产生发展过程,描述了当年冀中平原地道的设施,如驴槽口、锅灶口等。到实际拍摄阶段,他又到现场指挥拍摄。此外,在电影创作的关键阶段,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派人送来一份“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这个“总结”是冀中军区根据战时实地调研整理而成的,翔实记录了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产生与发展全过程,以及利用地道设施作战的众多插图。为把这些内容真实呈现出来,剧组人员又想尽办法重新搭建了场景……所有这些,都为真实呈现地道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们观看电影《地道战》,那些地道中的陷阱、封闭板、转弯处的枪眼、墙壁炕上的隐蔽口、各种方向的翻口等,如果单靠艺术想象,显然是无法做到如此逼真。
当然,电影《地道战》展现的地道景观,并非按照某处村庄原样复制,而是综合了当时很多村庄地道的情况。任旭东回忆说:“地道战的发展是从千百个村庄中经过漫长战火年代发明创造、借鉴与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片中的‘高家庄’虽以高平村为原型,但并不等于就是现实中的高平村,影片所包含的内容是经过创作加工的艺术形象,其主题思想、人物、情节、丰富的军事教学内容,均源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斗争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当年,地道战不仅有效打击了敌人,也刷新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抗战的认知。采访过晋察冀根据地的美国记者亚·诺尔曼曾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战争是一种坦克、飞机、舰船和大炮的史诗式的斗争。我却从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归来,在那里,他们是从布满机关门洞和秘密入口的隧道进行战争的。”
其次,该片的经典性在于用影像艺术的方式为外界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提供了独特视角。《地道战》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拓展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这段伟大历史的认知。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时候,地道战都是极具中国特色、集中反映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电影《地道战》中,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著《论持久战》,作为特写镜头反复出现。在这篇辉耀史册的战争指导文献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论述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火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野牛”是怎样被烧死的?地道战可谓是这一答案的生动注脚,而电影《地道战》就像一部用影像书写的战地报告。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以战地影像为媒介,向世界展现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使抗战精神深入人心。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经典,既源于地道战战术的独特智慧,更植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烈史诗。观众一次次重温这部作品,实则是通过银幕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高度。这既是对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的庄严致敬,也是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如今,《地道战》已如它所记录的历史本身,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的基因里,并从具体战术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丰碑。它既是人民战争的鲜活教材,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象征。影片深刻启示我们,创新求变是破局之道,而人民力量始终是战胜一切艰险的根本所在。
(作者系军旅作家)